. P+ Y# v" d" V( ?" S 该剧的最终呈现形式为“歌剧清唱剧”,不仅像惯常的清唱剧那样演员穿上戏服演唱,还增加了原剧中的对白,而且声光电和服化道等歌剧要素也一应俱全,被业内专家评论为“比清唱剧重、比歌剧轻的带有创新和探索性的呈现方式”。' b# A' m! _. G( F- f# q+ c
# O/ K; e2 z6 O
歌剧本土化探索启示多多 " @* G: T. ^! Q5 z) V- o5 i. e2 M& ]. F3 O; K& ^" C, T
《江姐》之所以让艺术工作者倍感振奋,因为它是深圳首部由本土剧院独立制作、极大程度依靠本土艺术力量完成的近歌剧作品,在歌剧本土化探索上给人很大启示。' x1 Q1 j# b6 M& G3 U
+ q! m/ J7 p- M( Y. }
据《江姐》总统筹、深圳大剧院艺术总监徐霞介绍,该剧面向全社会招募演员,主创班底大都是深圳本土艺术人才,如艺术总监姚峰、指挥王军,以及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为《江姐》特别成立的大剧院合唱团等。该剧导演、舞美设计和两位“江姐”主演等则来自外地。 4 N5 @' c+ W1 C3 T1 ~/ ? ; z1 ]0 u+ H' v* `- _- s1 _8 z “深圳群众文化一直引领全国,尤其是合唱团在国际上屡获殊荣,所以很快就建立起来一支颇有水准的合唱团队——深圳大剧院合唱团。”但寻找主演,却让主创团队费了一番周折。徐霞说,创作歌剧等艺术作品需要一大批专业人士和职业院团的成长,目前,深圳没有专业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相关的编导、演艺和歌剧制作人才比较稀缺,这是个环环相扣的文化生态链。' _0 D" i: B9 H6 M4 [/ O5 X
3 D& \8 q3 \+ U3 J3 _; Q; V2 Z3 u- o3 W 《江姐》的上演,意味着深圳大剧院不仅是演出场所,而且成为节目制作平台。2 C* U2 X* L$ ^, e: M' q# Y
" N: _: V* r" i8 y. l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本土剧院制作艺术节目是国际惯例,靠自办艺术节、自己制作艺术作品生存发展和树立业界影响力是欧美发达国家艺术机构的普遍模式。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巴黎歌剧院等,基本都以剧院自身的乐团、舞团、剧团制作节目,按照软、硬件并行发展的道路呈现给本地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