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声》撑起全场 1 d5 ~, n/ m; v% c2 D " u A( N' z p: r. N 入夜后的三里屯总是繁华而喧嚣,但从前晚开始,北区的红馆就被一股极致的“孤独”笼罩着:两束昏暗的灯光、屏幕上有些意味不明的黑白影像、一个抱着电话时而欢欣时而歇斯底里的女人……当木琴声模拟的电话铃音响起,女人立刻抓起听筒回答。在与线路那头的对话中,独幕亦独角的歌剧《人声》静默地拉开了序幕。 # w7 A: U* O" e9 R' P' {. ~ / R# s3 n; ^" R6 w 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一周带来的颇受好评、热热闹闹的浸没式歌剧《小狐狸》相比,这部由比利时透明歌剧院和安特尔普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制作的《人声》充满了孤独且有些神经质的文艺范儿。歌剧《人声》是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根据近代著名文学家让-谷克多的同名戏剧原作改编而成的,创作于1958年。《人声》的演出时长仅有50分钟,故事线索简单却破碎:在巴黎的午夜,一个女人蜷缩在自己的卧室中,不断想打电话给自己的恋人。交谈中,她得知心上人明天就要和另外一个女子步入婚姻的殿堂。绝望中,关于生存和死亡、爱情与痛苦的思考在女主人公的对白和独白中不断闪现,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人世间。: `, |: d4 F* B# `1 D
/ |- Y# ^, B2 c' |; E 整部歌剧自始至终,正面出场的演员只有女高音歌唱家娜奥米-贝尔顿一人,《人声》也因此被认为是对女高音歌唱家的巨大挑战。好在贝尔顿的演唱不负众望。除了把剧中的咏叹调唱得婉转动人,她还将女性的敏感、脆弱诠释得淋漓尽致。$ p0 ~. W4 n& j6 f5 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