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作的儿女们
+ K3 ]. u" u2 O2 u* Y. {) n# K1 i$ i3 Z( N8 ^1 B2 U: z
——扫描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部分音乐作品
, s$ C3 d( r# N0 ]7 \$ S* D1 a& `3 D0 |2 j# J
因为艺术节,乐迷和一流的艺术家在此相遇,在此重逢。2011年,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首次来到上海,之后他逢单数年就会来到这里演出,甚至在上海找了个专属裁缝定制唐装;今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票发售当天,有乐迷凌晨就去排队,其实维也纳爱乐和上海的“一年一约”这才开始,此后的四年里,乐团将在每年艺术节期间以全团的阵容来上海演出。0 R e4 j2 {$ P. {3 S
8 n+ K! G! H% A( G I7 H 选择增多了,乐迷也就能“任性”地挑剔起哪些艺术家擅长什么样的曲目。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由不同的演奏家演来,从技巧层面到表情达意的微妙差别,值得玩味。同一部《哥德堡变奏曲》,能够在剧场里“变”出多少丰富的层次?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大师早已定格成音乐史里的名字,只有他们留下的杰作让这个时代的演奏家们辗转反侧,让乐迷欲罢不能,当音乐厅里的音符落下,台上台下,都是杰作的儿女们。; }" c+ g8 l# @/ B) d
0 e, A/ n" ?' [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票最抢手,开票26个小时,两场音乐会的3800张票售空。这也难怪,这支古典乐“天团”前一次来上海是12年前的秋天。久别重逢,很是不易。何况,这是指挥西蒙-拉特以艺术总监的身份最后一次率乐团巡回演出。西蒙-拉特自2002年执掌柏林爱乐,他擅长指挥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在乐团的16年里,他把大量的现当代音乐作品收入乐团曲目库。这次在上海的演出曲目包括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等,兼顾德奥传统和现代音乐,这符合西蒙-拉特多年坚持的开放、包容的艺术主张。
! n3 f3 N$ Z# J! ?& i5 L( o, \, }0 N6 l* {( ?! \* _4 V4 q
维也纳爱乐是和柏林爱乐同属世界第一梯队的古典乐团,在相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两支“天团”在上海隔空打擂。维也纳爱乐常驻金色大厅,乐团弦乐以清亮甜美著称,就连这次率团前来上海的客座指挥尼尔森斯都形容维也纳爱乐的声音“像蜂蜜一样甜蜜悠长,闪烁金色的光芒。”乐团的保留曲目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但这次在上海演出的曲目则偏于“厚重”,也许是因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乐团选择了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和一部序曲《莱奥诺拉》。- A& M( J8 F0 V
: w* M \- t0 ? 维也纳爱乐的这番选曲可算用心良苦,《莱奥诺拉》不仅是一部适合音乐会演奏的管弦乐作品,听懂它,也是接近贝多芬的捷径。贝多芬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菲德里奥》,他为这部两幕歌剧写了四首序曲,最终第四首确定为歌剧演出专用序曲,第三序曲成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即《莱奥诺拉》。因为歌剧取材于法国戏剧《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在贝多芬之前已有其他作曲家为之谱曲,为避免误会,贝多芬将歌剧改名为《菲德里奥》,其实菲德里奥就是莱奥诺拉。歌剧的故事是莱奥诺拉女扮男装救出身陷牢狱的丈夫,但是贝多芬的音乐远远超越“夫妇之爱”,乐声里充满了火一般的激情和大无畏的勇气。《莱奥诺拉第三序曲》是四首序曲中分量最重的。乐曲一开始情绪严峻,给人以苦难深重的感觉,之后的木管音色恍如黑暗中依稀的光亮,接着响起情绪激愤的冲突性乐句,这些都是对剧情的预示。当音乐进入快板,出现了代表歌剧核心精神的主题,这是贝多芬最常用的旋律形态———明亮,热情,富于号召性,在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嘹亮的音色中彰显英雄豪气。在写法上,这部序曲浓缩、预示了歌剧剧情,具有鲜明的戏剧表现力,对浪漫主义时期带有描绘性的交响曲和交响诗来说,是重要的启示。论精神气质,它展现了贝多芬一贯的英雄主义追求:从苦难中走出,通过奋斗,获得最终胜利。/ \; Q. w9 a8 K; Y
: r, f5 l+ i- k7 Q; @3 K
如果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代表着古典乐演奏的“正统”,那么苏格兰合奏团与安德森舞团合作的《哥德堡变奏曲———失眠的三种模式》就是对经典作品的一种剑走偏锋的演绎。苏格兰合奏团的音乐总监乔纳森-莫顿是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的弟子,他和编舞欧力安-安德森联合创作,让11位演奏者和5位舞者同台,把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剧场作品。
; ]/ A( z) L% o: P7 s
( A* ~1 ] r3 D 《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的变奏曲。这部作品原名《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按照音乐界通行的说法,这部变奏曲是巴赫为自己的学生哥德堡而作。当时,年轻的哥德堡是宫廷乐师,侍奉驻德累斯顿的俄罗斯使臣凯瑟林伯爵,这位伯爵和巴赫是故交,作曲家的《b小调弥撒》就是献给他的。伯爵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常需要哥德堡弹琴安抚神经,于是他拜托巴赫为哥德堡写一些风格轻柔的键盘小品。巴赫以一首庄重、克制的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建筑这部变奏曲的壮丽大厦,整部作品总共30个变奏,每三个编排成一组,每一组都开始于相对自由的变奏,第二首是炫技的托卡塔,最后一首为卡农,有限的音乐格式被开辟出无穷的变化。《哥德堡变奏曲》的结构精密,音乐的建筑之美让人震撼。它从愉悦转向狂野,又在不可遏制的欢乐中重获冷静,它时而具有迷人的抒情性,时而散发庄严的王者意味。出人意料的是最后一个变奏中,巴赫引用了一支家族聚会时常唱的民歌:“如果妈妈多做一些肉,我想我会长久地留下来。”这位在平凡中升华出神性的作曲家,通过引入民歌,将日常的温情和爱注入永恒的音乐中———他懂得享受生活,并期望所有听到他音乐的人能一起分担悲伤和快乐。9 v9 P9 F6 ~* ~- R5 o; e
; w" D. S/ z) `6 I8 V( ?6 ? 进入20世纪以后,《哥德堡变奏曲》成了最热门的音乐会门票,无论哪个演奏家来诠释,总有狂热的听众趋之若鹜地听一部80分钟长的作品。有人说,巴赫的旋律洞察了世界的一切秘密,包括最晦涩难解的那些。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哥德堡变奏曲》不仅是演奏家和爱乐者心中的圣山,它的艺术能量远远辐射在音乐之外,这正是《哥德堡变奏曲———失眠的三种模式》创作的动力吧。
- h) h* s" `2 t( e& w! y" I3 E, x( T/ s" H& x/ t
今年艺术节的压轴演出是捷克作曲家亚纳切克的歌剧《马克普洛斯档案》。1923年11月12日,亚纳切克在给爱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开始了全新的创作,这次是关于一个300多岁的美人,她的外表永远保持年轻,却有燃烧殆尽之感。呵,像冰一样冷酷!”亚纳切克在信中提到的歌剧,正是《马克普洛斯档案》。这部歌剧的内容是复杂的———1585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埃米利亚-马蒂喝下了由御医马克普洛斯研制成功的长生不老药,开始永葆青春的生活。300年以后,埃米利亚作为一名歌剧女伶出现在布拉格,她预感到了自己即将死去,对死的恐惧攫住了她的心,这使得她的心灵异常冷漠。这样的题材其实不太适合写成歌剧,但固执的亚纳切克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和他的代表作歌剧《耶奴发》一样,《马克普洛斯档案》采用吟诵调的写作手法。就像他的同胞昆德拉评价的:“亚纳切克的歌剧创作捕捉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寻找自然真实的音乐,我们不再期待咏叹的时刻,音乐的内在张力展开叙事,融入自然的自由、丰富和纯真。”
* L* M9 z6 @! o; K' u" P3 ~" b/ b v/ L p, M8 n
在亚纳切克创作《马克普洛斯档案》期间,关于“戏剧能做的事,歌剧能不能做到”争议不断。好在,这部歌剧于1926年12月在布尔诺首演相当成功。亚纳切克在给爱人的信中写道:“那个故事出乎意料地成功! 她用冰冷的碎片击穿了每一个人的脊梁骨。他们都说这是我最伟大的作品。”如果亚纳切克知道,这部《马克普洛斯档案》直到今天仍被视为超越时代的现代主义杰作,他应该深感安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