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w/ `1 _, k# k p. ]4 M. i 1998年,经理人大卫-格芬力劝梅尔将电影《金牌制作人》改编为音乐剧。2001年音乐剧《金牌制作人》的上演,也实现了梅尔从小就渴望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制作人的梦想。与观众见面后,这部音乐剧在各大媒体上好评如潮,在百老汇演出超过2500场。音乐专辑荣获格莱美最佳专辑和最佳长篇音乐剧录影带奖。; ^# r1 u# {" M. s/ _; A
1 y6 r2 ^! ~" p: t" o' Z" l
这样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吐槽”百老汇戏剧圈怪相的作品,为何能备受美国音乐剧界的青睐,捧起史上最多的托尼奖奖杯? 英国《卫报》的评论或许可以概括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它是一部真正让音乐剧回归音乐喜剧行列的佳作”。而音乐喜剧正是美国音乐剧的雏形,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国文化烙印,确立了之后美国音乐剧在艺术理念上的整体倾向———即一种“幽默、乐观、自信”的精神特质,成为美国音乐剧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音乐剧创作的重要特征与独特魅力。在音乐剧《金牌制作人》中,无论是将戏剧主题直接对准美国戏剧圈的现实问题,还是将明快的曲调、口语化的歌词与夸张的情绪、幽默的对白相结合,都彰显了音乐喜剧的显著特点。. L9 `* |, T8 H6 X7 b( L
: a# r8 d f z- f2 i2 g! Y 此外,该剧在首演的那年,曾遇上让全美国陷入恐惧和忧伤的“9.11”事件。当悲剧发生后,当时的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希望能尽快恢复《金牌制作人》的演出。美国主流媒体纷纷载文表示,在经历了毁灭性的灾难后,鼓励人们通过看音乐剧来帮助治愈伤痛,这听起来有些出乎意料,但效果证明———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