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帕尔曼: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K. }2 Y" ~# K) Y. m8 y8 a: [: M
# i$ T# g. G1 j9 w( O
———听伊扎克-帕尔曼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L. Q: T" V; r- u
/ u5 ?, m& p5 p
曾获得过15次格莱美奖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日前第三次造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为听众带来了舒伯特的《b小调华丽回旋曲》、理查-施特劳斯的《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与德彪西的《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据说大师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上面记录了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演奏了什么作品,下次再去巡演的时候,尽量避免重复,这体现了一位演奏家的职业素养。所以,这一次帕尔曼选择了清一色的小提琴奏鸣曲。* K6 e2 l( u/ \& Y+ M* w' c
, T2 R7 o6 W# y2 S& ` 舒伯特的《b小调华丽回旋曲》首演于1827年,帕尔曼以此作为音乐会的开场,这部作品有着舒伯特罕见的华丽与高调,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引子部分先是带有法国序曲的庄严而后又转换成意大利风格的抒情旋律,帕尔曼并没有刻意凸显色彩与细节,而是如行云流水般的倾诉。转入回旋曲快板段落后弓速急转直下,弓弦间的摩擦分明是岁月的痕迹,没有了当年的激情与热烈,更多的是冷静与客观。不要忘了,1945年出生的帕尔曼如今已年逾古稀,他已不是当年那个顶着一头卷发胖乎乎的可爱小伙,而是一位满头白发七十多岁的老人。
! S1 Q N- ~6 I7 K4 S! K+ a q
7 m1 Q3 q; `, A7 z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于理查-施特劳斯23岁时写就,作为其唯一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也是他的“室内乐告别作”,从此创作中心转向了交响诗与歌剧。旋律在三连音的推进下流动,处理更为淡然,没有多余的修饰,即便在激动处也显得极为克制;第二乐章伊始,音色开始回暖,展现了他那丰厚手指下极具魅力的揉弦。担任这次音乐会钢琴部分的是罗昂-达-席尔瓦,也在朱丽亚任教,即便在大师的光环下他也丝毫不逊色,他细腻而丰富的演奏让人感受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5 M! w# W1 ]5 V# l" ]
( B p H3 Q) I: n$ C. E7 {- \* Y 德彪西的《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作曲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917年,此前他饱受癌症的折磨,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作曲家的灵感。作曲家首先完成的是第三乐章,其中不乏吉普赛音乐的元素,当然,第三乐章的素材也用在了第一和第二乐章中,当时恰逢瓦格纳称霸欧洲,所以德彪西下意识地想要确立一种本国的语言。中场休息后大师似乎状态渐佳,开始为听众调配色彩,印象派的朦胧与民歌的韵味相得益彰,闭目聆听让人忘记了他的年龄……
( d) d( |) p, W1 @9 _- a
, {$ O& w- h- {# u" U' U1 g4 y 从舒伯特到理查-施特劳斯、再到德彪西,帕尔曼为听众勾勒了一条浪漫主义初期到晚期再到二十世纪印象派的路线,当然相信不少听众都是冲着最后的“返场”而来。当年帕尔曼是何等的自信,从一沓乐谱中随意抽出一份进行演奏,现在他也不卖关子了,直接告诉听众自己将要演奏的曲目,如现场听众所愿,他演奏了肖邦的一首玛祖卡、约翰-威廉姆斯的《辛德勒的名单》、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号和维尼亚夫斯基的《a小调随想曲》……全场沸腾。
4 k: P0 q% ^6 V! R7 i
3 M( l0 W0 H3 I3 ~0 f. E7 X; a 帕尔曼已不再年轻,昔日的轮椅也换成了电动小车,红色唐装在他身上有些松垮,据说这次也是他的谢幕演出。即便已过了巅峰阶段,听众依然热情高涨,对于“真爱粉”来说,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