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调低点!8 f0 |) O' n) w0 ~; }
* Q/ c0 l, [. b- S" B 在模拟录音时期,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尽可能强的信号录在磁带上,几乎达到失真的临界点。用强信号加载时,模拟磁带会产生轻微的压缩感和饱和度,听起来非常棒,尤其是对于鼓和其他打击乐器来说。但对数字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它并不能容忍峰值,如果你推得太高,就可能造成数字失真,那听起来可够糟糕的。
, G3 E% u& v+ N, s/ d$ m8 j2 I
; J0 r* B2 ?) ]" Y( h7 y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同时留够充足的headroom给往后的混音处理,前辈们已经总结出最好的录音信号值是在标尺的 -18 到 -14 dB 的位置。这样可以预留充足的headroom给峰值以及后续工作。有一些声卡有内置的“破音”保护,但是你还是要帮自己一个忙,将信号保持在−18 到 −14 dB的范围,以换取更清晰的音轨,更好的动态,减低录音过程中出现失真的风险,同时让混音更轻松。
( o( h% L3 _. C/ D7 F% d2 \9 V
0 g, t3 y6 ?7 E: A2 R 44.1kHz是大多数制作最合适的采样率,除非你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要用到更高的采样率。 G- I( S' z: K! f7 Z6 {
7 l# K8 O/ Y* a; c
2.采样率需要关注,但不要死磕。
# F/ z8 C5 t; E( ?
6 n! k0 D7 l C! K# y4 M 采样率决定你的音频信号每一秒有多少个“截屏”,它只影响一件事情:系统所采集的频率,也就是它只影响一件事情:系统所采集的频率——换句话说,系统所能记录到的最高频率。现在的数字设备能够以192 kHz甚至更高的采样率运行,提供的频率响应高达96 kHz,几乎是人耳所能接受到最高频率(20 kHz)声音的五倍。
' f& ^. \" c- \1 U& @; g A0 r* u& y6 Q% ]1 t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值得捕捉一些超高频的声音。一些“金耳朵”听众声称能够分辨出超声波的存在,但前提是你得用DVD播放,或者其他能够提供高于44.1 kHZ采样率的播放媒介。一些录音工程师也觉得一部分输入滤波器以及插件在更高采样率下运作得更好,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处在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睡房或杂物间录音室,实在没有太多必要使用高采样率。
/ {: V5 k/ u8 B' W$ {7 y1 ~# b & {9 k% J j& S: g6 M( c& o
最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你需要将高采样率重新降低到44.1 kHz才能够放到CD上,这个过程存在对音质造成影响的隐患。另一点就是在高采样率情况下,文件的大小以及对电脑运算速度的要求会大大提升。如果你有Pro Tools HD或者HDX系统,问题倒不是很大,但如果你使用Native的DAW软件,大容量可是个麻烦。就个人来说,如果我们的音频文件最终会变成CD或MP3,我很少会使用44.1 kHz以外的采样率。
: o. e' {# j3 O B8 p
3 w" B% ~" l$ E0 H4 Z 3.关注比特率
) n! p. L3 p, n# M 7 R U! D4 Z P( s
数字信号的比特率会影响解析度以及动态范围。比特率每增加一个数值,解析度就翻倍。一个4-bit的信号有16个解析参数去代表信号值,想象一把1.6米长但只有1分米(10厘米)刻度的尺子。而8bit则具有256个刻度值,16bit有65,536个,24bit一共有16,777,216个数值!相当于在一分米里面具有十万个刻度,那是非常精确的测量。" h ~% U0 W3 }+ n& r: ~& z8 Z
5 ~" F& b B6 S) t) K
录音轨道最好选用24bit,然后最后输出到CD或MP3时转换成16bit。在高比特率之下,我们在第一步时采用降低的录音电平也能够保持着高解析度和动态范围。如果你采用24-bit系统,然后在 -18 dB水平录音,你仍然拥有相当于21bits的动态范围(每bit可以增加6 dB的动态范围),或说有2,097,152个刻度的解析度。这样可以保证优秀的录音质量。& A1 v8 x6 B4 W) V+ ^/ H8 k$ D
. m( G2 A5 U3 P
关于采样率和比特率的基本概念,请看:《从头认识音频格式:PCM开启的技术革命》4 `5 F6 _ u" S
% S% k- t" V( @, E4 f3 i0 Q& e, } 看好顶部的插件增益。即使调音轨的标尺看起来没问题,但你的插件内部有可能会使声音过载。在下方选择音色处理的来源。很多插件是模拟传统的硬件设备设计的,像图中展示的Universal Audio Fairchild限阀器,他们能为声音带来很好的处理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