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庸关的古琴
1 I0 P0 J* @' A9 N a. Y0 }- a: w- S* P1 S6 A, U. h5 k
居庸关下的音乐会,总让我像幻听、幻视一般时常想起并沉醉。3 x! c! b* ?: J) f! a
/ b2 ], `# c4 ^' L5 j/ a* C 六月,满眼青绿,山风习习,长城蜿蜒,或激昂或袅袅的乐声依稀传来。端午时节的音乐与山,与风,与那耀眼的阳光、清凉的月光,一起伴随着三伏天里的我入梦,夜晚的梦,白日的梦。! V( O) [' H4 a$ ]3 h
, v. e$ W, ?# W4 j1 }& [/ x 从北京的最繁华之地出发,驱车一路向西向北出了城。刚进山,就发现山中正修着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高铁。山路也已十分便利,不知20年前是怎样的交通状态。接近此行的目的地居庸书苑时,车窗外早早就望见了山脊上的长城,烽火台屹立于蓝瓦瓦的天和绿莹莹的山之间。山坳里的一片平房,就是居庸书苑了。其间夹杂着不少树木,还有一簇簇月季绽放在房檐下、墙角边。1996年,进山建了第一间房定居的曾田力老师,在这里正式开启了她为古琴造梦的音乐公益之旅。为了让古琴实现“诗意地栖居”,她默默地坚守了20年。
! _4 }* w% ^9 k( A J7 E, T/ u
山间如今已是屋舍俨然,一条起伏曲折的柏油小路把它们串了起来,有住宅,有院落,有小亭子,有小池塘,有报告厅,更有位于广场、屋顶、山上树林中的各种演出场地。清音泉主舞台、半山琴台、望翠琴台、崖边琴台,还有新搭建的夜场大棚,昼与夜可以交替发声,再加上那些红砖瓦房里的思想激荡,一个立体的古琴文化图景得以呈现。这样的山间音乐雅集断断续续,但也坚持了20年,方才凝聚出如今的规模与水准。在曾老师的眼中,每次雅集都是一次创造性整合的尝试,一次“天人合一”的活性音乐传播过程。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养人气、聚人才,造出了一个古琴的、中国的“文化气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