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耳之歌
9 L" e! H, J; j8 t& J0 Q+ w1 x" B/ H( R" i
朱践耳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作曲家。认识他的这三十余年来,多在京沪两地的音乐厅或剧场碰面,印象最深的一次见面是在拉萨。那是他里程碑般的《第一交响曲》在北京公演之后的1986年夏,他去西藏采风,我去西藏采访,各有侧重,收获不一。而最后一次近距离地与他接触,是2015年指挥教育家黄晓同先生去世后的治丧活动。向黄先生遗体告别那天,黄家只通知了极少数的人,朱先生夫妇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对。我们只说了几句话,因为都没有说话的情绪。数日后的追思会,为编导黄晓同音乐专辑,我兼作采访,请朱先生讲几句时,他的话已断不成句。
5 @! G2 T- G$ w, f2 h
$ P; a6 r1 W+ D: X5 b2 y 朱先生属于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那类人,所以在与他的接触中,他说话较多的两次,我也记得格外清楚。一次是为他的《第十交响曲》——在尚长荣先生之前,朱先生最中意的人是刘欢,他希望能请刘欢来与乐队一起录制这个作品,我居中搭线,约了刘欢与朱先生在北京音研所的老楼面谈。他先谈了这个作品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手法,刘欢边听边看谱,随即提了一些问题,朱先生也是有问必答,间有切磋。那天会面就我们三个人,虽只谈了一个多小时,但交谈的气氛相当融洽。我们都以为这个合作是肯定的了,但没想到终未合作到一起。另一次是我和何春生为筹划拍摄中国交响乐人物专题片去上海瑞金南路的寓所拜访他。听了何春生的介绍后,朱先生明确表示了拒绝,很坚决,没有商量和回旋的余地。随后便聊到他正在撰写的创作回忆录,聊到他曾在上海歌剧院工作,“文革”中曾被安排与其他几位作曲家一起重写歌剧《白毛女》。我稍问了几句,他还拉开抽屉,取出当年的日记本,翻了几页给我看。这事儿我是第一次听闻,很想让他说得详细些,但看着他已露出不想多谈的意思,我也就没再问下去。6 E7 ]1 o( n7 a) F5 T
! @5 t/ H4 }- e 朱先生是创作上最全面的作曲家,我辈人最早传唱他的作品,应该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那首歌。此外《接过雷锋的枪》、《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远航》等歌曲,如今我们仍能随口哼上几句旋律。我对先生的交响乐作品没有什么研究,对他的歌曲创作倒是可以稍谈一点感想。
; }: Q' J6 G6 T' `: t
. G9 y: n6 F$ y* y 2009年我在与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张锐的一次交谈中,听他谈到他的好友朱践耳20岁时(1942年)创作的歌曲《春,你几时归》,张锐先生还给我唱了最后一句“春,你几时归?啊”。这首作品收录在《朱践耳创作集》中,表达的是重病卧床时的心情,1943年写伴奏,1985年再加工修饰。张锐说这首歌曲的和声语言表达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强烈的求生欲望”,歌词是朱践耳(那时还叫朱荣实)自己写的:
/ \5 h( Y* A, @, v8 }
; D: b) N: U( K4 V" J1 R! G 满园里花草都凋谢了呵,
T0 V( R P& ~; [8 Q! J' E
, y# ?$ ~% z7 h+ ` ?- e 花叶独自叹伤;. ?" f0 t, V4 t$ ]! L+ F
. ~( i A; o1 C9 U/ W
往日的欢愉都凋谢了呵,- D S, I; \4 y* a4 A
9 O" U; _& z2 r5 y6 ^& J; t
剩得一片空怅。/ L! z. [1 n. g6 B5 h; X# r
1 U7 G% _& M% x+ L* K5 Q
流水不流,百鸟不鸣;8 T% j* v/ J+ U
3 k, n& v: a6 I+ X7 {' N% w K 灰白的天,灰白的心。
4 h( ~7 s; z5 X( R
5 c* f1 H' q. V9 {- v! Q 春,为甚久不归来?
/ n, W o u# X0 E1 J S
8 v" v8 }; T. c" V m7 N. z 花,为甚不再开?% v4 w* f5 K& m; _
& }! i2 Z r0 {' S/ P$ g 止不住满腔的渴望,
! Y6 b$ ~8 ^- r& r" C2 ^; _
* H8 _1 @9 @ x/ q& S+ S$ c 要像小白鸽穿云地飞呀,飞呀!& \# g9 \5 l: ` w1 {
/ o5 o- _4 [/ b/ w+ ~
但何时能如愿?
4 a" q- i" Y" d& t* c8 A" U5 I! F A
你,翠绿的天使,! `$ }5 @+ N! m/ }3 M
, n$ J7 u, {5 X4 O 你,希望的神啊。
! a/ G$ v0 k: k1 S8 r3 U- D) R7 X( S4 [
z7 c; h* ~+ ~- u 每夜的热梦里我总祈求:
, W7 k g4 `0 H) Y! b
# O" a" {' Y9 t6 A6 K" ]; q8 O7 y 春,你几时归?你几时归?你几时归?9 G( ^% Z( y! ~% R$ ]0 I3 ~
# h' i2 l) C4 ?: R6 [' H; C4 t 阳光是多么的惨淡呵;
4 o. z. I* l' k; j$ l4 W5 P4 b
+ h3 M p& q( p: j, z/ r1 v; w$ j 生命的花已憔悴;
6 e1 M/ `$ o- y4 U+ x! G7 N7 G0 i( c* K Y+ N5 ?/ n7 O
憔悴的心在期待着呵,
/ x2 u7 i5 g5 `9 n8 l8 v
* e" W& s% g3 [4 q/ M 春,你几时归?啊——
8 O7 Y, ]3 I2 n- I" w: q' b1 b/ i% N, K9 Z( i6 D, `
写完《春,你几时归》等一组歌曲后三年,朱践耳就去了苏中文工团,因此,这首歌没有在上海流传,更不可能在部队文工团公开演唱。很长时间里,朱先生真诚地认为它的特点是小资情调十足。颇有意味的是,文工团的一位女团员向朱践耳要了谱子,私下练唱,不胫而走,连附近的如皋的中学生也开始传唱起来,朱践耳的老战友张锐也记住那个旋律了。直至2012年10月18日,在祝贺朱先生九十华诞的音乐会上,这首歌和另一首《梦》才得到正式首演的机会,演唱者是海归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从创作到首演,竟然间隔了70年!李秀英感慨颇深,音乐会后专门写了《重归春日的梦》一文,谈她“首唱”的感悟(《歌唱艺术》2013年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