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1|回复: 4

[原创首发] 《故里赤石》

[复制链接]

3930

积分

26

听众

158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930
碧水月台 发表于 2017-11-25 01: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里赤石》
作词:张汉东

绿水呀青山稻穗花香
满眼舒展美画卷
马头三江唱渔歌声
榕柳丝帘小桥流水
新城环绕是人间桃花源
羊蹄岭上透着那历史的烟尘

绿水呀青山稻穗花香
故乡风光筑繁华
古寨巷口唱戏一曲
门前的石榴童年里
潮汐的轮回汇成挺秀山河
讴歌勤劳的乡亲斗精神斗精神
潮汐的轮回汇成挺秀山河
讴歌勤劳的乡亲斗精神斗精神
(原创:写于2017年11月25日)

07144031753175.jpg 07144176077607.jpg

13851519_1444637138098_1024x1024.jpg

简介
深汕区赤石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八景中,有凤河晚渡、羊蹄峻岭二景在深汕区赤石镇境内;还有美不胜收的奇山、异石、飞瀑、温泉和古寨围村等人文景观;另外,还有红军洞、红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亭等革命文物遗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好去处。

地下温泉
位于 赤石镇的西部,大水底山脚下,泉眼覆盖面积600平方米,地下水温62度,日自然流量500立方米,可供利用开发的面积1500亩。

地下冷泉
位于 赤石镇东部新城洋坑村竹仔坑山腰,水质清纯,经地质矿产部广东省中心实验室分析检验,富含人体所需矿物质偏硅酸元素,可开发日供120立方米以上的优质矿泉水。

名胜古迹
1、凤河晚渡:位于赤石河下游,为古官道的渡口,立碑刻“凤河义渡”。行人早晚有渡,两岸叠翠,夕阳辉映,白鹭惊飞、野渡横舟,好一幅《晚归图》。2、羊蹄峻岭:古为官道要冲,开凿于汉代;明代景泰年间,砌筑驿道,建庵于岭之顶端;清代修建城关,把守关隘,属至一。登之山峰,行回交梭、望极云霄,有回归大自然之感慨。3、占寨围村: 赤石镇历史悠久,现保存有3座完好的占寨围村,它们先后建于明、清时代,古朴典雅。4、山水风光:有龙潭瀑布、水底山溪流、铜锣湖奇山异石、白马山天然林区。赤石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沙葛、三奈(沙羌)、柑桔、蜜柚、荔枝、龙眼等品种共3万亩,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得到实惠。

历史文化[url=]编辑[/url]

凤河旧事
赤石境内,峰峦叠翠,绿水萦回。其间有大安峒、明热峒、四大乡三块盆地,大安河、明热河、赤石河等三大水系穿峒过涧,在赤石墟南方汇合成凤河,再经急水门出九龙湾入海。凤河是赤石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用饱满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子民。早在蛮越年代,地处归善(今惠阳、惠东)与之间的赤石约,水陆相间,交通便捷,成了人文初醒之地。近日,记者从大安峒到赤石墟,从江头村至下围村,沿凤河顺流而下,一路寻踪。竹影下,古村落、古码头、古渡口……一幅幅秀丽古朴的画面,摇荡着历史的回响。

沿河景致
凤河,由东北和西北流向东南,流域陆地总面积为382平方公里,河流长度为36公里,包括干流赤石河,一级支流明热水以及四条小支流。凤河流域地质结构属莲花山断裂带的中束公平断裂带,该断裂带从公平经银瓶山进入该流域,并在大安峒分成两支,主支呈东西向经赤石、汤湖,出惠东白云,在淡水与高潭---深圳断裂带汇合;另一支经鹅埠、吉隆和港南岸至赤砂插入大亚湾。凤河之名,缘于下游河段的形状,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急水门以下河段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故称凤河。或许缘于 “凤河晚渡”的影响,整条河流就被叫成凤河。凤河发源于海拔高1256米、与惠东县交界的白马山峰,源头山溪河段7公里叫北坑,进入大安谷地流经6公里至塘尾,有东坑和鸡笼山两条水分别从左右两岸注入。鸡笼山发源于建有红军洞的东莞山,下2公里处,有大蕉园河从左岸注入。大蕉园发源于与梅垅渔仔潭交界处的尖峰顶山,至麻仔角汇入主干道,为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从麻仔角南流6公里,经龙潭坡至新城。从新城往下1.5公里至三江楼村,有明热河从右岸注入。明热河为赤石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峰高1282米的禾镰石,河段长22公里,从汤湖往下至冰塘埔右侧有发源于峰高1098米的陈肚山的明溪水汇入后,至三江楼汇入主流。上游水底山上有瀑布飞流,如青龙飞降,山下有潭;曰青龙潭,深不可测。三江楼以下的河段,河面宽阔,经几度转折后进入急水门峡口。急水,顾名思义,水流湍急也。门者,象形之谓也。宽阔的河面在这里突然缩小一半,乱石插入河床,如一道拦截河水的大门,上下水头落差达1.5米。后人为求雅意,取其偕名曰吉水门。河边有一村庄,也以此为名。“勒马过河”是这里的一道天然景观。河中巨石嶙峋,远观似战马淌水,水流击石,轰轰作响,似奔腾战马过河。吉水门以下河段又是另一番景象。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吉水门的右岸,便是深涌村,设有渡口,旧时为官办船渡,过往行人免交渡费,有“义渡”之称,岸边竖有“凤河义渡”石碑,系清咸丰年间所立。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每当夕阳西下,彩霞辉映,有“凤河晚渡”奇景,为 八景之一。从凤河渡口下1.2公里至园墩林场,广汕公路大桥飞架河面,再下4公里,发源于鹅埠畲族山的南门河,从右岸注入,至宝塔山脚注入主流。主流收入南门河水后向南于沙埔渡,流向九龙湾。在水浸时代,赤石曾是内陆海港,每当洪汛涨溢,海潮回灌之时,这一地区重现一派“嘴小腹大、岛屿耸立”的内港景象。时序更迭,沧海桑田,沙泥俱下,将港湾逐渐变成了平原,随着海水的慢慢消退,只留下一条弯弯的河流。凤河,是连接大海的一段盲肠。

古村落
赤石镇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寨有几个。三江楼,林寨,秋塘村,马龙围村 又称(马头岭)等。。。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家。顺流而下,一座座村庄,古朴静谧。村边绿树婆娑,村外青山巍峨。寻访古村的第一站,便是江头村。该村因建于河的上游处,当地群众称“河”为“江”,故而得名。明朝万历25年(1537年),文姓先民从祖籍福建迁此定居,开始了与沿河民众同饮一江水的开荒僻地生活。在村里转悠,很少见到青壮村人。“都出外干活去了”老奶奶慢悠悠地说。站在赤石大桥上,眺望三江楼村,绿竹、黑瓦、白墙调配出的古民居画面,令人出神。屋顶上的瓦片,历经上百年沐风栉雨的的颜色,又有哪一位丹青妙手所能调配出的呢?三江楼村建于清朝初年(1626-1636),曾居住过钟、林、黄、张、李、陈等姓。因位于大安河、明热河和赤石河三河汇河处,又建有城门楼,故名。高大巍峨的城门楼不见了,古渡口仍在。小船儿慵懒地停靠着,展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与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恰成鲜明对比。踏足鲤鱼埔村,心里竟起了莫名其妙的疑问。那片形似大鲤鱼的大草埔还在吗?鲤鱼的头还是向着赤石河吧?“要看鲤鱼,得登上远处的大山!”朋友小曾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随后,他介绍起该村的历史。明代宪宗咸化八年(1473)陈氏兄弟从祖籍东莞茶园迁来下围村后转此地建居。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部分刘姓移民由祖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迁到鹅埠黄牛湾再迁到该村稍上方建居,形成上、下乡。鲤鱼埔邻近赤石墟,旧时曾是海船停泊地和海产品与山货的集散地,仙板船可通至大安。饷午时分,村头大榕树下,几位单着黑布内裤的老人正躺在在竹椅上纳凉,尽情地享受着山风的抚慰,旁边的一条小花狗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几位陌生人,这是孩童记忆中的画面。老人那黝黑的皮肤和暴突的根脉,让人想起画家笔下的父亲。鲤鱼埔村下方是大山头村,清代是“赤石河义渡”的码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邻近马头岭村部分李姓居民率先迁来此处定居,后又从邻村迁来林、洪、彭、玉、陈等姓居民形成村庄。因村建于牛屎垭山主峰下,村后山头的周围山头高大而名。下游的下围村,是我们寻访的最后一站。这个被河水三面包围的村庄,最具南水乡的风韵。元朝初年(1230),陈姓先民从福建迁此建居。现居住部分陈姓居民是明代嘉靖年间(1553-1566)从鲤鱼埔村迁入的移民后代。千秋塘寨建造于明未清初,凝集了李姓族内兄弟十七份智慧与财富。他们的根在福建平和县,明嘉靖年间入居赤石,有人看中赤石这方丰腴的水土十分养人,继续回去召唤族人到此发展。后来,李姓建造马龙围、购赤石墟期、倡建福宁庵,今成赤石第一大人口。

深涌古码头
深涌村,又名深冲村。涌者,海水可以到达之意。深涌之水,深十数米,浪高水急,形似锅状,故有“深涌”之称。位于凤河下游咸淡水混合处的深涌村,原为船只停靠的码头,常可一睹千航竞流、舟楫满江的壮丽景观。古时沿海各地码头未形成前,县治及各大墟埠的货物装卸主要靠内河码头。深涌的航运业一度非常发达,众多 “掏金”者蜂拥而至,每天来来往往的货船成了这里的一景。因此深涌码头常人满为患,热闹非凡。清初,梅陇张、林两姓移民率先来此搭寮耕田兼捕鱼,后又从邻村陆续迁入李、叶、吴、洪、杨等姓居民逐成村庄。“深涌”曾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无人不知,旧时华侨寄信回来,信封上只需写“中国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深涌某某收”就可寄达。赤石水上交通,主要靠凤河和大安、明热两条溪。清末至民国时期,凤河上的运输工具主要是“撮鸟船”和“滨兴船”,赤石的大量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而外地的副食品、日用品也畅销赤石,来往货船每趟都载得满满的。至大安溪和明热溪时因河水变浅,必须换乘一种叫“溜仔”的小船。建国初期,凤河仍可通航,后因出海处的“山埔仔”移位而成危险港湾,1961年从“山埔仔”至小漠墟前新辟一条副航道航,到七十年代中期,小漠墟前副航道变得浅窄,大货船难以通过,河运逐渐被废弃。如今,这一切已成过眼云烟,古码头不见了。繁华如梦,曾经阔气的航运业、曾经繁荣的码头,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凤河晚渡
“凤河晚渡”为之一。翻开方志,不乏对其自然景观的描述:“凤河深涌村旁的河面宽阔,西侧山坡上苍松翠绿,沿河竹影倒悬水中,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色绮丽。”千百年来,宽阔浩渺的河水,依旧倒映着竹影,坡上苍松,依然翠绿,渡船还在,只是,我们没能等到夕阳西下,一睹那彩霞相照下河光山色的绮丽景观。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岂不知,看景不如听景,听景又如何比得上“读景”。清康熙年间, 知县姚德基作诗赞之曰:长河韬映接横塘,舟子招招趁夕阳。芒荻州前花欲舞,温泉岭下燕归忙。轻桡逐浪催行色,野渡乘凤纳晚凉。听说杨桃刚十里,遥闻僧舍焙茶香。历代骚客也留下不少诗作:江村一带绕蓬茅,时近黄错景色清。古树笼烟嘈鹊鹤,阴凤鼓浪戏鳌蛟。滩前鱼父消遥去,岭下寺钟断续敲。旅客忙归舟子急,片帆斜挂夕阳坳。溪光潋滟晚溶溶, 夹岸青山入镜中。野水流连远无碧,轻桡客与夕阳红。行人不惜重回首,舟子无劳便趁风。却羡临渊垂钓者,忘机鸥鸟往西东。“凤河义渡”与“凤河晚渡”其实是同一码事,只不过前者重“义”,后者重“景”。惟景之美,让过往之人流连忘返;惟义之举,让人感怀起敬。凤河渡口是古代粤东各县通往惠州、广州必经的官道渡口。去北10公里是明热温泉,东北5公里是羊蹄岭。渡口由官府出钱选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过往行人早晚有渡,因免交渡费,故称“凤河义渡”。“凤河义渡”名为官办,其实为同知衔林格本人所设。清同治版《志》载:林格字舜翼,号寿山,例授五品衔。乐善好施,平道路,造桥梁,修城填海,倡建学署考棚,重修明伦堂、节孝祠、息广宾兴,鼎建茶亭,送文庙工祝之租,设大液、凤河之渡。长天一色汛中流,载得临簑月满舟。此日凤河留古渡,烟波依旧汉时秋。岁月的长风,早已吹散秦汉秋月,惟有渡口处山脚下的一块石碑,铁笔银钩,让几百年前的往事定格为永恒。碑文直书三行,上行为“咸丰元年岁次辛亥 秋立”中间为“凤河义渡”,下行为“贵客往来不用给钱”。

端午古风
端午节,凤河两岸村庄经常举行龙舟赛,附近居民扶老携幼,观赛助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夺锦者巡河游街,演戏庆贺。午时,穿红戴绿的妇女从凤河里担取 “午时水”,据说贮用一年不会腐臭并可治病;男人带孩子到河里洗澡,据说洗后一年不会生疮毒。家家户户从河边采摘回榕树枝,插在家庭大门或窗口,谓“插青”,还有的在午时用艾叶薰蚊。据说薰后一年无蚊。中午客属家家吃粽球、糍粑,尖米语区户户煎水糍色,福佬人人包菜馃。赤石端午古风,歌声里回荡着历史的音符。宋末元初,辽金犯边,中原人民大举南迁,粤东相对安定的环境及大量的谷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流亡士兵与群众,顿时潮惠两府人口剧增,各有六、七万之多。尤其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数以十万计的江、淮、闽、浙军民从福州转入广东的潮、惠沿海诸府避难,地处杨桃岭驿道西侧的赤石地区地广人稀,水源充沛,成为流亡群体的择居点,一度建寨置村近两百座,人口逾三万,带来了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奠定了赤石的民系基础。天南地北的移民,带来了原住地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让赤石成为民间艺术的聚宝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万

积分

20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精英

积分
43161
周牛王 发表于 2017-11-26 21:56:49 来自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越写越好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万

积分

20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精英

积分
43161
周牛王 发表于 2017-11-26 21:56:50 来自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越写越好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万

积分

20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精英

积分
43161
周牛王 发表于 2017-11-26 21:56:50 来自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越写越好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30

积分

26

听众

158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930
 楼主| 碧水月台 发表于 2017-11-27 12: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牛王 发表于 2017-11-26 21:56
欣赏点赞!越写越好了!

谢谢!不足之处多多指出。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7 07:43 , Processed in 0.17340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