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老牌音乐节上,全场两次起立致意“中国声音”
2 P" e! ^5 u, w. F; b+ d& c3 ]1 X+ r# ?) z
当地时间20日晚,是上海交响乐团在瑞士琉森音乐节主会场———琉森文化会议中心的首次亮相。这也是这个世界顶尖音乐节在其80年的历史中,第一次邀请中国乐团。下半场厚重深沉的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一结束,观众席迫不及待地发出惊呼。在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的带领下,全体乐手三次谢幕,赢得在场两千多位欧洲观众给予的四分钟掌声与两次起立致意。
0 Z' P+ M8 e( W3 a* q' }
8 {$ \: _. U b7 Q 这一晚,既有展现高超技术实力的西方经典———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显示中国乐团面对最为挑剔的资深欧洲古典乐迷的自信;又有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作品”———旅华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穆夫的交响诗《北平胡同》与上海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黄贻钧改编的弦乐合奏曲《良宵》首尾呼应,为欧洲古典音乐中心带来独特的东方气韵。作为第一支站上这个世界顶尖音乐节舞台的中国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为邂逅“中国声音”的欧洲观众,带来了一个技术与情怀交融,激情澎湃不失亲切温暖的“良宵”。记者身旁一位观众双手竖起大拇指高高举起作为回应,“中国声音太美好!”
& _' p6 I' N. i
; f+ C1 L ~: Z: h 这一次“走出去”,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 {2 v9 R) F8 W, j; r7 a1 E
- I6 X/ G) T; s9 u 上海交响乐团此次在瑞士琉森音乐节的首秀,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上海交响乐团、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界、甚至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4 |4 C w1 t4 ^6 h# l9 f9 T7 S
6 n2 ?- ^0 b! g" ]/ O+ m 为什么这么说?一份今年琉森音乐节的参演乐团名单或能说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斯卡拉剧院管弦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这个1938年创办、与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齐名的老牌欧洲音乐节,每年都将世界最一流的交响乐团汇聚在琉森湖畔。这并非他的傲慢自负。这个由指挥巨擘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创建的音乐节,与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齐名。在其发展过程中,富特文格勒、库贝利克、卡拉扬、阿巴多等大师的参与,让其成为欣赏交响乐的“圣地”。* c( X& K4 D2 x9 Y
5 \2 Q/ A, j, f3 y. G2 W7 U
能够跻身其中,可以想见上海交响乐团技术实力在世界主流乐界所获得的认同。- ^; ^ c# n% f
: N" d) D3 u! |) x 85岁的波兰指挥家、作曲家潘德列茨基从波兰飞赶来,以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作品见长的他,在听了上交的现场演绎后感慨:“这是我听过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第一个在琉森音乐节指挥“肖五”的,也正是潘德列茨基本人。
) V% B6 ^: Q. E3 [ g8 C
4 C' ?2 e) w+ a& ^2 c; ~+ W 当“世界语言”邂逅“中国故事”
6 N9 K& q+ g: o: o. Z2 o; t7 C( @) O1 L) L% l; f0 s. L
对于有着138年历史,留下无数光辉瞬间的上海交响乐团来说,如果说演绎西方经典是为了向世界亮明艺术水准的“身份”,赢得世界乐坛的认可;那么用中国作品充分显现中国乐团的特质、传递中国文化,则是一支代表“中国声音”乐团的使命与担当。. F' g& Y, R0 m) P- ]5 m) ?) b# U: c
4 d4 ?% M6 Q2 A* e" }
所以乐团首次亮相,开场便是“中国故事”———交响诗《北平胡同》。跨越时空,把欧洲观众带回9000多公里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北京。这部作品是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穆夫在1934创作的,其中,京剧的过门与老北京胡同的市井声在西洋音乐的技法下,带给听者独特的艺术体验。这位作曲家一生致力于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国的最后三年里,他还指挥过上海交响乐团。他以他的音乐实践印证了,当“世界语言”邂逅“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发扬中国音乐的传统。. q. Y8 d7 y" X7 `2 ` E5 D
/ c6 }) \) t7 z% L
西蒙是现场为数不多的年轻观众,她告诉记者:“在《北平胡同》的跃动的音符中,我简直不由自主地微摇身体,可爱而富于变化。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听一次!”# u C1 r* N, k/ t
* k8 W5 N' b8 W1 s' M( r' j, K 琉森音乐节是上海交响乐团此次欧洲巡演的第一站。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上海交响乐团还将在奥地利蒂罗尔、格拉芬内格和备受全球瞩目的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