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 X6 g( ~5 R& r
1 z# e @ d& H/ A' r+ i% a% S4 ?* Z
二十一、简述A.斯卡拉蒂与他对歌剧的贡献?" A% P s7 m* O, u! {
! [* T \2 N: j
1、人物简介5 O, V3 D6 w) }5 t' U2 o
; }8 f1 j p" \$ I; Q! ]
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 @7 A K; j- C+ S8 e2 H6 H
- K2 R6 m- p0 W% b O2 t
2、代表作品
2 Q. P; G) N) `; B0 j; x: L0 \- a
( z) n: E& U, k4 J( c; u& u! N2 G6 A以歌剧《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十人团的垮台》(1697)以及《格里赛尔达》(La Griselda,1721)最著名。
5 v) M9 r# }8 M1 g% S: g* T5 a
% M% {9 P' `1 d: |) K3、艺术成就
+ q1 }6 q/ N& ^( i
, i. z8 g. ^* O, \ p(1)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8 ~) ^4 e) d2 S
4 a1 i3 U* h; L" T
(2)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ria da capo),干念式宣叙调(secco)和带伴奏的宣叙调(accomponiato),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 k& m. o6 |$ e7 d) m( {6 l7 I
3 ? T6 Y" y/ n0 M
(3) 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 n/ Y3 o1 h0 R3 u; U3 N% P# j! u
7 N; l9 s9 Z q( u
(4) 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和圆号等。3 r; ^2 O7 N: o" W* B! j+ t
* d# \9 y" T0 p
& }% Q+ D9 P- M k( F; U3 Z: [. w, J
- I7 Y3 i+ }% N' ]3 `9 a二十二、简述D.斯卡拉蒂与他的奏鸣曲?
: x" S: _ o/ \
" d: c2 Z: s8 J- g, n d/ y* j9 `0 H1、人物简介$ k2 K" G* s# m5 g; o* y$ D
. ^+ {. i0 b3 |9 ^, m6 k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A.斯卡拉蒂的儿子,共作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b8 U" Z+ ~5 x% Y) Y3 @
- a# ~: A! V( r* R2、艺术成就
7 `2 c$ y1 u( u
0 ~! z1 ^2 A p主要体现在他的555首奏鸣曲上,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为钢琴而作的练习曲(Esercizi),每首都是两段体的单乐章作品,分别解决一个技巧问题或发明一种音响效果,如快速双音经过句、双手交叉演奏、“挤人的音符”或短倚音(acciaccatura)等。
+ B' R M0 E5 I+ W( x @
# ~2 G1 U7 o! e: R" f
: _" z" J1 q# M# M: @2 g8 m& _1 @& W. P. J5 M& Q
二十三、简述维塔利?* Z/ M* Q) h8 Z7 l0 L- [9 q
9 f1 P. p4 u' W维塔利(Giovanni Battista Vitali,1632~1692)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有大量的声乐作品,他的器乐作品尤其值得关注。他生前出版了四卷合奏奏鸣曲和五卷合奏舞曲,这两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他是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奠基人之一。7 O5 @$ c2 @% c7 C
3 L; t. W. d$ k: e3 I+ t; r# s
二十四、简述科雷利与他在弦乐艺术领域的贡献?5 d* O. B. q" M% D7 u1 {4 n2 w
& P9 D, ~6 J5 p% n$ m. Q" g/ ~1、人物简介3 p3 g, @- W% W
- k" C C" q* J7 `' |9 S
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出版了5册三重奏鸣曲,12首大协奏曲,12首小提琴与羽管键琴曲等。较著名的作品是《福利亚变奏曲》(La Folia)Op.5,No.12。
|% Y- [' R7 }( k# G7 `5 h6 b( Z( n/ M' a
2、艺术成就
) A: @' M, v6 f$ n/ i g, M1 p1 }# d" ~( u t8 ^
(1)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小提琴家,确立了乐队中统一弓法的形式。
. V$ N. a* l! p
2 j# f& B8 h [! |; B- N' U(2)明确了大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将小乐器组设计成三重奏鸣曲的格式,亨德尔和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乐队协奏曲就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 F/ q8 G, L4 G& P U! T% R6 T: L. H! m- Z5 V: e% |
(3) 他是第一个完全用大小调体系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6 S9 j5 a V6 n+ z) }
6 H+ z9 ~$ y7 l, n(4)作品《福利亚变奏曲》是最早的小提琴弓法大全。
: Z, A2 d8 N/ g6 M7 E: i6 g) u; P3 b; ~% T
二十五、简述维瓦尔迪的艺术成就?2 J3 l$ Q- S; W8 ^1 a
- Y$ @6 K& D8 g7 |3 Z' I1 d$ }
1、人物简介) a2 S- [) G3 H
/ [( M3 j! u8 `3 o维瓦尔迪(Antonio Vivaldi,1678~1741),他是巴罗克末期重要的作曲家,杰出的小提琴家,对巴罗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以歌剧、神剧、奏鸣曲和协奏曲闻名,仅协奏曲就有500多首,奏鸣曲也有70首之多。大协奏曲《四季》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小提琴为中心,显示出主调音乐的风格。3 e# L' d9 Z4 T* k3 ~
4 [ G- o/ S+ n D2 c2、艺术成就
! s" j0 g; t! O3 ^1 @' g
% T8 Q2 T- V. h- @" u% Q(1) 对18世纪器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l+ \0 h9 p# {0 n. M6 O, Q9 X% D, S" m( ~
(2)对大协奏曲的定型起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赋予了慢乐章咏叹调的特征。大协奏曲《四季》(分别题为春、夏、秋、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标题音乐作出一定的贡献。
6 A o) i% F" G3 r4 W8 o; \5 d5 x+ M$ d- b: v9 S. n1 `
(3)首创独奏协奏曲,主要体现在小提琴协奏曲方面,发展了小提琴演奏技术,扩展了小提琴的音区,其中快速的经过句独树一帜。
2 n: ?$ d, U: Q# Q/ J: T" n$ a
. r& w, [! q0 R$ I2 G; O(4)发展了配器技术,首次把单簧管作为木管组乐器,乐队的很多特殊效果,如弱音器的使用、提琴的拨弦以及乐队的渐强和减弱处理都早于曼海姆乐派。
8 ]% _+ C- s# O8 F4 t
) }6 @1 R" _8 \) q' t! j6 u6 ?0 m1 k9 b; c
1 |+ {( a9 w' g/ i
, R9 u, h6 \+ g# t$ ?附作品简介( @$ g. R6 H ?" P4 C: V
0 ~2 n& b4 o- E5 K( `7 ?
《四季》:是维瓦尔迪于1725年出版的作品,原为12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一首到第四首,由于各有春、夏、秋、冬四个标题,于是便组合起来称为“四季”。每一首都由三个乐章组成,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形式;最特别的是维瓦尔迪还写了四首十四行诗放在四首作品前与音乐作对照,描绘四季景致。维瓦尔迪把18世纪之前无标题的抽象器乐创作转到后来所谓的标题音乐创作上,为后世作曲家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途径。《四季》的内容大致如下:
: o' G: M9 |# g. C" m
e1 m; g) K' S: ^- K《春》:第一乐章,鸟儿们以欣喜的歌声迎接春天,春雷预告春天的消息;第二乐章,牧场上牧羊人在牧羊犬旁沉睡;第三乐章,仙女们在牧笛声中与牧羊人翩翩起舞。, i7 J8 f6 ?& V$ e X/ Z
, p7 @7 K- ^& g2 \
《夏》:第一乐章,夏日炎热,人与家畜都昏昏欲睡;第二乐章,在雷声和狗吠中,人们惶惶不安;第三乐章,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冰雹摧残农作物,人们处在惊恐之中。7 f" m, m7 z& h7 C6 I) y6 T) C
2 ~: P1 A6 j4 \/ `$ q4 X2 y《秋》:第一乐章,农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第二乐章,甜美的睡眠把人们带入美妙的境地;第三乐章,黎明时分,猎人们带着号角开始狩猎。& U9 p. R- H/ X3 l* ^- r9 B
1 O0 {: ^% ]$ {' ^
《冬》:第一乐章,狂风大作,寒冷的北风吹过面庞,人们在发抖、跺脚和跑步;第二乐章,在炉火边,室内温暖如春,而室外则冰天雪地;第三乐章,描写人们步行在冰上,不断滑倒又站起来的情形。冬天虽然寒冷、寂静,但它预示着新的开始。
9 G! Y, M. p! H+ K! X& q8 u1 f* g5 a( e* ]+ J* b
+ _- w( \9 l/ H Z9 Z# _1 G3 K5 M; Y# }# W. l. u
二十六、简述塔蒂尼与“合成音”?
' T/ e7 r0 ?+ h, \" s5 J% g' w) m
/ h7 m4 B" U2 O4 g, r: {0 I/ y1、人物简介
) Z3 u9 O% U H* A# ]# k
4 E& N1 O5 j, e6 n5 M0 V, _3 I3 b塔蒂尼(G. Tartini,1692~1770),是巴罗克末期和古典主义前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作有42首小提琴奏鸣曲、135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0首三重奏等。
: n% a8 @9 a9 L; W; ^+ b1 R2 f& i/ A, l
2、艺术成就1 ]- s0 ?% M# f/ K6 e
& E0 R' o R( p) j- i
(1) 1714年发现“合成音”(resultant tones),当时被作曲家本人称为“第三音”(terzo suono)。合成音又分“差音”(differential tone)与“合音”(summation tone)两种,前者由塔蒂尼发现,后者被黑尔姆霍茨(Helmholtz)解释。差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差,合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和。例如g1和c1以强音量发音,两音的差音为392.45Hz(g1)— 261.63Hz(c1)=130.82Hz(c);两音的合音为392.45Hz(g1)+ 261.63Hz(c1)=654.08Hz(e2)。差音与合音均以纯律为准,差音在小提琴和管风琴上较容易听出来,合音则较难被辨认。
* O v, o2 m! q$ z3 j; K
( I. i7 w& `. o1 |(2)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开提琴技术艰深发展之先河。6 ]$ N: x& S; H1 e; `
/ u" d6 h0 n7 V x! L: x; H: H, q% j法国的代表音乐家
' t$ Q6 k1 Y3 |. a+ T
9 Q5 l0 X% g U4 o" l二十七、简述吕利与抒情悲剧?
- o; o. U- P ?8 y. i& Z- c: {% i* M( U
1、人物简介8 X3 v% @5 j& c' _
" o, L1 j3 ^1 n3 t4 T2 m; A吕利 (J-B.Lully,1632~1687)于1661年加入法国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青云直上,从宫廷芭蕾舞团的演员成长为皇家音乐舞蹈学校的首任校长。他与大剧作家莫里哀(Molière)相识,又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用法语演唱的歌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代表作有《阿尔西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等。0 |( Z/ [' d' ~3 v6 `
- [ r* U( k0 B1 i4 U' F2 j
2、艺术成就
! R# e+ j, V+ H! n" c! [- @( s V+ u T( K
(1) 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0 _- ]0 ^4 h; B# Y% R: s
4 Z: n x% ^5 X! T& L/ m% R(2)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4 [, e+ E+ c( G
. d3 x' \, k" L; u2 V3 A- i" B& g(3)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 O5 Y8 L) K/ ~9 d2 E! v, P3 }) `" S& s% T% F- Q) U
(4)歌剧采用法语,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