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来没有想到,我这个没有学过音乐的人能有机会与那些头顶耀眼光环、为无数人所尊敬的音乐名家接近,而且是如此近距离地走进他们的生活,采访并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同谈论社会和艺术话题。自1999年我进入《音乐周报》这一专业媒体以来,在一次次的采访中,这些音乐家向我和读者展露出最真实的诉求,一如身边的普通人。而他们的情感和经历不断影响丰富着我的思想,使我更细腻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也使《音乐周报》的版面常常感动和感染读者。 % C+ W/ [* L) d3 a, K, y: G: H4 k1 q
$ x# I& p! h7 X4 |3 Y, m- f- z% y3 f 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 x+ t/ t. m/ O! c D* C# X3 g8 c+ n) s* \2 X& n5 _
我进入报社采访的第一个人物是著名作曲家傅庚辰。那是在11月,刚刚结束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大会上,傅庚辰当选新一届中国音协主席。报社得到消息,立刻派我做专访,准备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说实话,我当时对音乐界很不了解,该怎样对话呢?我赶紧找到老总,他告诉我中国音协主席已经空缺了十年,人选确定过程很艰难。于是我想到傅庚辰本人心情一定也很不寻常,第一个问题就从他的心情谈起了。看得出来,傅庚辰平静的外表下有一种难掩的激动,听了我的问题,他似乎没想到我会问得这么直接,顿了一两秒钟。我赶紧说:“我想很多人都很关心您的心情呢。”这句大实话让傅庚辰彻底放松了,笑着说:“我的心情很平静”。随后又谈了些以后的想法。傅庚辰是军队艺术家,非常严谨细致,盛名之下令许多人不敢接近。后来他告诉我,正是我的直率、明朗的态度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 F3 K1 `$ t; @& y4 r
9 S$ a4 z& R& l+ p; {) Q 后来,随着对傅庚辰采访的增多,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表面威严、内心细腻的音乐家。在每篇报道中,我都会从全局把握,客观真实地反映音乐界的情况。傅庚辰是我们的老读者,多次看过我的文章后打电话来交流。在许多场合见到我时,他总会对身边的人笑着介绍我:“我们是老朋友了。”在他的建议下,我参加过中国音协不对记者开放的内部工作会议,还亲眼目睹他为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的设立上下周旋、费尽思量,了解到许多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 f# Q- L/ I# B" Q! p Z" n8 C
7 Q" _" t+ \- x/ i 叫一声老师最开心 $ {; f, u* [/ r6 R6 f" j, a
' l- h; S( G7 c1 p' S. y2 n
第一次采访金铁霖,是在2001年。他培养出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等歌唱家,担任着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是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当时,中国音乐学院开办的声乐硕士班第三届学生毕业。硕士班在声乐学习者中反响良好,然而由于一些现实问题必须停办。金铁霖的心情很复杂,想通过报纸对社会有个交待。没有正式接触前,我以为他一定是张扬的,架子很大,而且音乐圈对他还有一些议论。因此,当我去中国音乐学院采访他时,我想跟他也不会有太多共同语言。带着这种潜在的“不友好”,我走进了金铁霖那间看起来比较简朴的办公室。稍事等待,金铁霖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进来了,他看起来有点郁闷。随意地坐定后,他跟我马上谈到了自己的苦衷,而一句也没有谈到他的功劳。言辞中透露出的对培养声乐人才的热情渐渐打动了我。我意识到,我面前的这个人不再是什么大人物,而只是一个为音乐事业殚精竭虑的声乐教师。我在文章中,把他的这种状态细腻地传达给了读者,金铁霖很认可,说我对他观察得很细。 , u8 }4 t" R0 J
3 G( M0 [, k F4 a2 i 2004年,金铁霖当选北京市文联主席,成为这个职位上第一位音乐人出身的领导。我打去电话,但是听不出来他有什么兴奋的,谈了一些想法和自己的活动安排后,他突然冒出一句:“我其实最喜欢当老师。”很少有人会在这种时候说这样似乎不合时宜的话,但是我能体会到他是真心的,而且是信任我的。跟他的交往渐渐增多,无论是重大比赛还是节庆活动,对他的报道我都会首先把他作为一个教师来对待。而面对各色媒体的采访报道,他对《音乐周报》的声音非常重视,每次不管在外地出差,还是开会间隙,他都会抽空愉快地接受我的采访。一次在某个发布会上见面,寒暄几句,他凑近我,又是一句:“我还是喜欢上课的感觉。” 4 E8 P' c, h& _' Y! X; O5 K
- |( j# Q. ^! Y4 O 鬼丫头一样的好“哥们儿” / h0 e9 W1 ^' l S6 B# U
; N8 t: Z. `' X9 }2 o7 C6 r7 _
唐俊乔是蜚声海内外的青年笛子演奏家。2002年,她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电影《卧虎藏龙》音乐中担任笛子独奏,《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一时间,欧洲观众对原版电影音乐和唐俊乔甚为追捧。唐俊乔很聪明,抓住时机,积极与中国作曲家合作,走上了一条与交响乐队合作演绎中国民乐现代作品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声名大振。我是在2002年底认识唐俊乔的,我发现她很有想法,比一般的演奏家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是拘泥于音乐谈音乐,而是用前瞻的眼光考虑全局,也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而是有难得的学术气质。我很喜欢她的这股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的劲儿,每次采访交谈,都会仔细聆听她的一个个创意,她的想法给我很多做报道、抓选题的灵感,她的热情也督促我写出更真实、更生动的文章。唐俊乔时常跟我说,她的想法得到我的鼓励,也增添她往前走的信心。可以说,是对音乐事业共同的负责精神,让我们俩成为无话不谈的“哥们儿”。她跟我同岁,聊起来多了一份随意,话题从事业也扩大到了生活,甚至会讨论结婚、生孩子这样琐碎的事情。 ; x6 n2 x0 n% E' p" r
6 I) c( v! w) a* @6 g w
5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唐俊乔的发展,她不管走到哪里演出,都会给我“汇报”;我也会慎重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报道。我们彼此心里有什么不痛快也都会互相倾诉一番,她的事业越做越红火,我和她的亲昵和默契却一点儿没有变,这种关系的存在让彼此的生活多了一份不一样的色彩,这份温情也不断地温暖着我的采访生涯。 4 l) G9 |# a' h/ w
; W1 `0 D2 G2 \
进入《音乐周报》以来,我认识了各色各样的音乐人,成为许多人可以说知心话的对象。这是我当记者之初所没有想到的。我想,能得到这些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认可,也许是因为我对音乐怀有一份神圣,因为没有音乐专业背景而少了许多小圈子的羁绊,还因为我对中国音乐生存大环境建设的那一份挥之不去的责任感。总之,真诚地对待音乐人,就和他们没有障碍,就像只有真诚地对待音乐,才能写出动人的旋律一样。▲ / L8 d4 `. k, z* g8 z) J
. J4 S7 v2 U( D( `8 {* u4 r
7 y4 ?8 Q/ W: f7 I2 n) A, X0 l4 ~( g
- y7 |1 x: _' a
5 U$ j. B) m: M7 d$ x1 R9 h3 C4 o
( T w) j6 `( g0 Q2 p6 H;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