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巴赫风格的复调对位,两个声部离的越近,复调效果越好。同样,对位声部音色相差不大,反而更好。1 ~8 v! G0 J; w7 G F! {3 i0 z; y
, n: b. i: ]1 ?+ u6 o4 W Y9 ?为什么在现代钢琴上,亨德密特的《调性游戏-赋格》也都只用三个声部,且从低声部到高声部的音区范围也有限,音域上类似于巴赫的古钢琴呢?这是有道理的。
* \( } M R( d& v9 e, T) N; H- w4 H- p& ~' k
人如果想非常集中听力,则听觉一时只能集中于一个不大的音区频响范围内。要让人同时集中注意两个对位旋律,就不能使这两个对位旋律音区相隔太远,就象看两个人吵架,两个人离的越近才越有意思,在音区、空间上都是如此,在音色上也同样相近才好。
, |- ]8 \! ~- \; w, f3 k
% `- h' X' B* [/ M3 D: Z! `而且,同样的音程,相隔一个八度以上时,紧张度会降低,比如九度的紧张度就不如二度,这也是一个原因。音色上、空间上也同样如此:同样的音程,用不同乐器演奏或空间距离较远地演奏,紧张度会降低。
" K `' X8 l j4 u% C0 c0 U% P
8 h) z- R0 y; R3 I- ^1 t6 {这是一些单声道老录音演奏某些古典乐曲效果反而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N! H8 e3 C% I$ k2 r. A
( A0 N2 [% U, A4 Z/ }. ?8 n# p不知医学上有没有“听觉焦点”的说法。“视觉焦点”已经是常识了。这说明,只有把某些因素更统一、更接近,人们才更注意不同的(即对位的)因素。
$ X b8 w) p- S1 D/ E
4 C8 G. c+ M- W/ p" o i. T# ~3 d10弦吉他或11弦吉他演奏家演奏巴赫音乐为了演奏的方便,常把低声部移低8度变为空弦,这样,移低八度之后,高低音的纵向音程距离常变得过宽了,超脱了听觉焦点范围,这反而降低了复调感。其实我们看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第一首奏鸣曲赋格里,主题、答题和对题都集中在相邻的弦和不宽的音域里对位,复调感反而更强。% w! _- S2 l5 a, M' x, U
* I9 j% r5 Z7 ^/ _! I, T
BTW4 v* h$ M! j; q! D
. {9 M" T4 c% M/ T; C
有同学说"若喜欢复调就去搞交响乐不更好"?????8 e/ o0 t" f% F* P7 r5 ^7 [+ D3 @
0 A y: V4 y. ?" i) \: J/ o) O其实恰恰相反,交响乐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的,并不适合纯复调(室内乐还凑合)。 (古典和声就是复调式的和声,从这个意义讲,所有的古典主义的音乐都是复调的。但从狭义的概念说,它们不一定是纯复调的。)& N8 S( J' i7 T1 P
( b# Q- D: a& d" A. i& K" x
的确在一些交响乐中有纯复调段,如赋搁段。但作曲家往往只用一个乐器组去发展复调。 因为,各声部音色越统一,越适合表现复调,而不是相反地需要音色对比。 比如弦乐组的赋格段,木管组的赋格段,还有铜管组的赋格段。这是配器的知识。* C% Z2 R" ]0 F: R1 `* ^9 p$ ]
0 i. o' f! ]: }9 @( A, a; H* h
复调不但适合单一音色去表现,更适合单独的乐器独奏去表现。 复调的乐趣在于:一个人象几个人; 而合奏的乐趣更多是很多人象一个人(那样整齐)。/ h+ p- q+ V3 f. I
# R( L8 i2 Y7 q9 |# l3 j% E& c& K
所以,演奏同样的复调乐曲,独奏的乐趣大于合奏;吉他的乐趣大于钢琴。这象学术上奥卡姆剃刀---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扉页上写到:若少已成,多则无用。4 o9 N9 z8 ?/ t# A9 L) U
' F& j/ k) E8 ~) w5 w3 n' r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中的赋格,就是范例:用尽可能少,做到尽可能多。% R5 ?7 \3 |7 p4 Y# g. U/ f
4 L$ s/ ]1 e$ A. Y交响乐里赋格段用得好的例子,看莫扎特歌剧〈魔笛〉序曲,副题,弦乐组演奏。
+ g4 _, z( D# {2 d2 _
; s" N, n9 }3 ]! s0 w- T/ i9 w" b+ a尤其是20世纪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终乐章,其中有弦乐组的赋格段,有木管乐组的赋格段,以及高潮时的铜管组的赋格段。
- x" _* c) R+ p
5 y) R5 [ }; B$ h对于复调,除了线条清晰之外,重要的,不是色彩斑斓,而是音响均衡。同类乐器更容易做到音响均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