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开场延续格什温曲目《蓝色狂想曲》,钢琴独奏是出身于乌克兰的80后钢琴家亚历山大-伽弗利佑克。此君出道很早,得过不少大奖,在那一代新秀中也算是领军人物,但也许此番状态欠佳,也许《蓝色狂想曲》不是他的菜,整个演奏虽然竭尽全力,但声音比较硬、直、干。安可的两曲:根据门德尔松改编的《婚礼进行曲》和拉赫玛尼若夫的《练声曲》,稍有改观。总体感觉,这不是伽弗利佑克应有的实力。乐队的表现倒是风起云涌,咄咄逼人。4 R# ~1 N9 e' ]( B; P/ n
0 `( r7 ?# D; x5 h" n8 i% E 在尽情过了一把美国瘾后,路易-朗格又回到法国作品,依然是拉威尔,《达芙妮与克罗埃》第二组曲。这套组曲包含三个场景:黎明、哑剧、群舞。同样是法国作品,路易-朗格在指挥乐队时,与《鹅妈妈组曲》同中有异,更讲究画面的流畅性和舞蹈感——《达芙妮与克罗埃》原作是一部独幕舞剧。在经过层次细腻、高潮迭起的“黎明”后,乐队进入了著名的“潘笛”篇章,此时独奏长笛再度大显身手,笛声悠扬,飘飘欲仙,迷人心醉,刻画了一幅销魂入骨的情爱场面。已连续担任了几个乐季音乐总监的路易-朗格,对乐队的掌控真称得上训练有素,驾驭自如。 N4 Q2 G2 ]: [: {- R% c/ \# U ! U' b4 I3 N4 k% p" V( x 有趣的场景还出现在安可。当乐队安可第一首曲目、伯恩斯坦《老实人》序曲时,观众莞尔:美国乐团,最后还是回到美国作品。大家掌声热烈,准备离场(音乐会已进行了近两个小时)。路易-朗格几次返场带领乐队谢幕后,又站到指挥台上——悠扬的长笛响起,原来是比才的《卡门》间奏曲——到底是法国指挥,又再度穿梭回到法国作品。% \& S6 C% \4 \' I
4 B- K. F6 }+ }" q9 D( R* W* ^
整场音乐会,就这样数度在美法之间穿梭来回,怎一个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