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d( y# T: \* H. E 作品标题提供的想象是一番黄昏的自然景色,可能是一些正在发生的片段,比如落叶、鸟鸣、流水或者风吹的摇曳;也可能是一些定格的画面,比如夕阳、天色抑或枫叶的特写。我希望景致的观感是动静交替、色泽斑斓的。每样乐器的呈现既有个体的发挥,也有整体合奏的协作。六件乐器可以分为三组:长笛和单簧管为吹奏,大提琴和小提琴为拉奏,钢琴与打击乐归为弹奏。每一组的演奏方式也呈现不同特性,交错糅合使乐曲的色彩性和空间性有更为立体的表现。有两个旋律性动机贯穿全曲,第一个是包含大七度跳跃的抒情动机,在各个乐器间连绵出现。第二个是三个上行半音的短小动机,它却取材于第一个动机,在某些段落快速流动。
乐曲的结构始于淡进,经由缓和、急促、点缀以及旋律性的搭配和衔接,在各个段落展现了不一样的景色风貌,也许是时间上的,也许是角度上的,每一道枫树的光泽瞬息万变。当乐曲进行至后半部分时,出现一段连绵不绝的色彩演变,乐器间的交相辉映将情绪堆积,同时速度的提升也一步步推进,直至高潮所有的声部华丽绽放。最后的尾声在宁静的氛围里渐渐淡出,由弦乐滑奏出最后一抹光亮。 % ^$ h; p1 M4 J) Y) n ! v" ^: K! `5 Y5 B 在和声的架构上,我意欲体现色彩性以及和谐与不和谐的碰撞。开头、中间以及结尾有相互呼应的特定和弦,代表了柔和的光亮时而洒落在枫树上。某些段落和一些如影随形的音型化和声,散发了五声音调的特质。在推向高潮的行程中,和谐与不和谐,五声与七声的纠缠对弈,丰富了和声表现的多层次听感。六件乐器构建的和声维度已算丰满,加之弦乐器和钢琴多声部的可能性,使乐曲在不断变换色彩时游刃有余。: r. s# y! p0 r M) Q( f2 I
8 W3 ^& V+ R+ Y
配器上主要展现每样乐器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搭档的悦听性。六件乐器在演奏法上也运用一些非常规的音色表现。打击乐的运用是组合性的,包含了颤音琴、锣、吊镲和三角铁,如此,打击乐除了在音效点缀和气氛渲染外,还构建了音调。管乐器,特别是长笛,在音调表现外还有音效的吹奏法,来呼应大自然丰富的声音对话。弦乐也有多重的表现方式,从大提琴的最低音到小提琴的高泛音来营造乐曲的空间感。钢琴部分运用了复杂的演奏技巧,在快速奔腾、飘逸朦胧、大跨度琶音以及排山倒海的和弦堆砌下,描绘出多彩的画面。 + O+ \' t; q& Y2 s9 p ) S( W0 M+ D( m 在声部对位上,乐曲也形成错落有致的延展。管乐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各自两样乐器之间就既有同行(如弦乐拉奏相同的旋律或者管乐吹奏双音的乐句),也有呼应(如乐句前后的承接以及高低音域的遥望)。组与组之间形成既是同体,又是分离的关系,有时全体实现一种表现方式,有时各自飞舞却达成一个情绪。各声部的交错也构建了纷繁的和声语汇,使乐曲演奏时横向与纵向皆产生组合的趣味。2 s) f' m. s& y( b; Q% t; U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