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调体及混合型织体。和声体是由主旋律和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伴奏声部组成的织体,采用这种织体的音乐称为主调音乐;复调体是由两个以上的旋律纵向结合而构成音乐织体,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采用复调织体的音乐称为复调音乐。对织体的体验,就是对音乐的多声部音响结构形式及其丰富效果的感受。比如,由低向高进行的上行旋律线与伴奏中由高至低的下行的低音进行,使人体验到一种扩张感和渐强的趋势;平稳、均匀节奏的伴奏和弦的进行与波浪式旋律线的结合,使人在稳定而富有律动感的音响背景中体验着委婉抒情的旋律。7 h' w5 R* V: G" b* e; w- D
, b9 z" Z' d; `; C% F* N! y5 r; \ 值得强调的是,具有鲜明线性表征和微势飘渺的神韵风格的中国音乐作品,特别是民族器乐曲,并不刻意追求形式美感,往往是“音心合一”或“心物合一”的产物。其审美心理注重内心体验,强调通过直观、内省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音乐感性存在形式外在意蕴与内在意蕴。' L8 H3 y& ~+ Q) c; p/ u* L8 f
! p- @) C& U) \, k. t2 x, ~
2 R j, m) ~% K$ u 音乐情感体验。
* p3 i" K* _8 _ T- W% j, R1 k! M6 v A: U: @; b4 q0 f. m
/ ~9 p- C9 w4 ~: h$ ^+ j0 F7 r" d3 o 根据音乐心理学家的分析,音乐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这种直观性是由于:情感作为心理运动现象,音乐作为音响运动形态,二者都是在时间流动中的运动;情感在运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而音乐音响的运动形态也具有类似的特性。这种情感运动与音响运动的联系被称为同构现象或类比关系。通过这种同构现象或类比关系,音乐便能比其他姊妹艺术更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感情。当音乐音响与听赏者的心理交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相对感情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绪是指在音响运动作用下,伴随音乐形式美感直接产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它是与生理反应同时产生的心理因素。如,节奏明显或韵律感较强的乐曲与生理运动易于迅速发生联系,使人自然产生愉悦、欢快或激动、兴奋等情绪,如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特斯基进行曲》;速度较慢、节奏较平缓、旋律舒展的乐曲,会使人产生优雅、宁静、从容或伤感等情绪(或称心境),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情景是指在一定情绪的基础上,伴随联想或想象的情景交融的心理状态。情景的产生是以情绪为前提的,但不一定是情绪的必然产物,这要因作品不同,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标题与音乐联系较密切的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思想情感色彩较强烈的声乐作品(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往往会使人触“景”生情,获得某种情景交融或身临其境的美感。情境是指在在一定情绪或情景的基础上,深入无意识想象或幻想进入某种意境的心理状态。有时情境的产生是对音乐和自我的一种超越,是音乐体验中达到的较高艺术境界。比如,抒缓、深情、意境深邃的或催人入境的器乐作品(如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富有哲理性或戏剧性的交响音乐作品,都可能在一定环境中使人进入某种情境。' {2 l3 k+ }5 ^2 e
# @. L5 h0 S5 u
/ Q- q* z$ G: h& \# _( Z) I
音乐体验中的感性与理性。9 D- s- ]4 Y% z% R
[2 V3 z( i2 c7 O! {. C% H
- D! g3 V j: V. i# f
就一般认识活动而言,人类的意识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向高级的转化过程。从表面上看,音乐鉴赏也要经历从最初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到达理性认识的过程。实际上音乐鉴赏与一般认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般认识活动中,对于最终的理性认识来说,通过感觉、知觉获得的感性体验不能作为判断客体的标准,它们仅仅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所获得的成果;而音乐鉴赏的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它决不是以获得理性认识为最终目的。或者说,在音乐鉴赏中,主体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获得感性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理性认识只是对审美体验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虽然理性认识不是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但通过理性认识可以强化音乐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深入理解或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当你把有关理性认识融化在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过程中,你就有可能进入超越自我的情境状态。此时的审美体验既不是纯粹的音乐形式美感,也不是思想观念或哲理思考,而是进入了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但它仍然属于感性体验状态――直觉感悟。, E7 C! p# X; q! s" u- E6 H/ S
1 J* i1 B& a$ _+ S" P' z7 ^# h) \
$ @+ f$ a2 M0 n! @, |( v 三、音乐主题的感知与记忆* w4 I* P& ?* o) i A
+ q9 X6 B; X3 b
* s& Q( Q, D: V8 ]5 o 音乐的表现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表现因素,另一类为整体性表现因素。音乐的基本表现因素包括旋律线、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的整体性表现因素指综合各种基本表现手段形成的音乐作品的纵横结构。所谓横向结构就是音乐主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纵向结构指音乐的织体,即声部间构成的音响层次的形态。当我们通过逻辑思维对音乐表现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时,往往需要分别对各种基本表现因素予以阐释。而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更多地将听觉注意集中于音乐整体表现因素。0 l3 l7 `8 Z0 @0 U: Z
5 o/ Q; F* X* Q9 U4 j; _; x5 x. O
. J/ o3 ]% N4 {' b 音乐主题是乐曲中能体现一定性格特征的主要乐思,它具有相对独立或完整的结构。从主题的结构规模来看,由一个乐段构成的主题称为主题,由一个乐句构成的主题称为主题材料,由乐汇构成的主题称为主题动机(或主题音调)。主题在整个音乐作品的中起着主导作用,乐思的展开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的重复、对比、变化、再现。因此,对音乐主题的感知与感受是体验音乐作品的最重要环节。3 U& H" q P" n/ o# ?
/ p$ U9 P+ B8 U$ w& k4 I6 V, w6 @5 c
( P- U- L8 E/ x9 x/ Y 听辨和记忆音乐开时部分中相对完整的旋律性段落或主题动机。2 ?$ [) E" V9 @) x: x
* g& }+ f5 P" Q3 A
2 O+ y7 ]- j( ^4 K: O" @' M2 } 一般讲,乐曲开始时具有明显旋律性质的段落就是该乐曲的音乐主题。有时,在主题的前面会有引子或前奏,但与主题相比,它仅仅是铺垫或过渡性质的。比如,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兄弟俩创作于1869年的弦乐合奏《拨弦波尔卡》,其弦乐拨奏的第一主题是在四小节序奏后出现的:
q, S! h" i* G6 v+ w, O) h/ t' p- j# {" i! n* ?7 P; w0 r/ t" x( b: T
* D$ D& Z. [8 w5 a7 e1 o# G, M
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是以长笛为主所描绘的花香鸟语式的音响背景,后来出现的小提琴旋律才是整个协奏曲的第一主题――爱情主题。
9 i; s9 Q* {2 Q* ^$ K( x
: W; B' j5 }9 I; X; U& Q9 A1 O9 ]4 ~ k" o
众所周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是根据主题动机展开的,这一动机被
/ a4 [& g0 a1 F* u$ e/ ^+ D7 R/ T2 I e+ z, U- [) e
4 a5 U% J8 D; M8 }& d0 n/ V
称为“命运的敲门声”:0 3 3 3 ∣ 1 - ∣。
7 m7 P( i) j# @* n; N$ o1 r
8 H; \/ _6 |; X/ Y1 K: r& \
4 e& k0 P2 J- w: x5 D 听辨和记忆乐曲各部分主要旋律或主题动机。
& z0 ]# J0 C. L1 m- ?
" Q, p' Q' Q5 O+ x, y& {! w8 A& h0 H% K- ~0 S0 K
一部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往往不止一个主题,乐曲各部分中主要的或性格突出的相对完整的旋律性段落或主导动机一般都是音乐主题。比如,奏鸣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又包括主部、副部及结束部。展开部是由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