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h% I ~7 Y4 m 2010年,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合作,建立首个“国家大剧院童声合唱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国家大剧院童声合唱基地合唱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金帆合唱团不仅多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专场音乐会,还在大剧院制作的《卡门》、《西施》、《托斯卡》等多部歌剧中担任童声合唱的表演。一支学生组成的童声合唱团,如何像职业团体那样“扎根”国家大剧院参与其多部歌剧演出,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如何训练?为探寻其中秘诀,记者采访了该合唱团指挥许德昌老师。- ^! T( h4 _7 x2 s
! l5 A' M/ k6 O 打开管子唱歌* t, K1 F {" e$ P
# j3 S3 `/ Z4 w! q
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北街,北京第一七一中学东面小楼里,隐藏着一个声响构造非常专业的金帆排练厅,这样的排练厅即便在整个北京市也是屈指可数。每周二、周六,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金帆合唱团八个声部的孩子们都会集中在这里排练。从1990年只有20人的合唱小分队,到北京市金帆合唱团,再到国家大剧院童声合唱基地合唱团,合唱团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缘于高水平的标准要求和清晰的理念。为了有一个高起点,合唱团请来了原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指挥、指挥家桑叶松担任艺术指导,他的指导使得合唱团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合唱训练体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W: I5 n- J. \7 X+ l: t
* \; f! }$ a6 i- l# h
指挥许德昌认为,声音训练始终是合唱团歌唱的基础,很多合唱团唱不好的原因,在于“声音不在声带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合唱团总结了一条歌唱理念:“在呼吸管道内,气息的流动带动声带振动。”看似简单的声乐语言,操作起来并不简单。为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生入团的集训,他的第一课都是给孩子们讲“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调动哪些肌肉群”类似解剖学的知识。“打开喉咙,用声带发声,你得首先告诉孩子,喉咙在哪里,声带在哪里,只有知道歌唱要用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都在身体哪个部位,下一步孩子们才知道怎么用。”声乐的许多概念都是抽象而模糊的,为了让中学的孩子们清楚明白,许德昌第一节课往往是先上“解剖课”,从身体构造讲起,变抽象为具体,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打开管子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