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音能否融入交响?
/ y3 p" A* L8 S! u: P0 z9 I: y& D
“这个叫四宝,又叫四块,因为它是由四块木板组成的。演奏它得用上臂肌肉的力量,就像是在举重的感觉。”在厦门南乐团的南音表演结束后,作曲家们普遍对打击乐四宝的特殊震音演奏方式感兴趣,然而在乐手的讲解和示范后,他们轮番试奏仍却未成功而归。大伙纷纷感叹:太难了。“这个的音域有多宽?”另一边,作曲家赵石军向洞箫乐手询问。在得知南音洞箫的音域是两个八度再加五度之后,赵石军惊异地感叹:“这比笛子的音域还要宽!”$ _# X- ?3 h9 g. a& A, K
3 B; G9 m! b4 b
“南音拍板共5片,演唱时边唱边打。”在泉州南乐团的南音表演开始前,乐团负责人专门就每一件乐器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就是相和歌中提到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南音将这一传统保留了下来。”在南音的上四管中,琵琶和小三弦严格依照曲谱演奏,而洞箫和二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即兴演奏。“二弦跟宋代的奚琴很像,也保留了奚琴的外观。它演奏讲究装饰音的合理运用,但和现在弦乐不同,二弦不可以揉弦。”2 u7 X( U! P* d+ R ?
/ \. W6 B* P: u1 m2 [/ P+ {8 P
“1990年我第一次听到南音,但由于那次来去匆匆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直到去年我跟随中国戏曲学院到福建采风,南音的内容才第一次感染到了我。”赵石军回忆道,“我感觉,南音已经把它放在了我的心里了。所以这次国交说要到福建采风,我就说:这我一定得去。”
& n4 {% a/ F* t' J% c4 X+ z
; l' @. {2 R2 q! C7 r 然而,如此自成体系的乐种能否“插上交响乐的翅膀”?该如何写出有融合度的作品?国交团长、作曲家关峡的提问恐怕是作曲家们共同的困惑。6 k* ~6 y) @. T% e, S ?
+ t8 i7 a3 [) c+ A
作为福建土生土长的作曲家,吴少雄自1985年起就开始在交响乐中使用南音。他对南音的交响乐化有着自己的见解。“南音交响化的诠释应该是多样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从市井文化逐步发展至庙会,再到剧场,南音在形式上有着自己的演进,因此在交响中也应该有着多样的发展。只要它的美学品质不改变,它就不会失掉自我。”$ U8 S9 I, P& z6 J, b1 [3 w) _. l- Z! w
. c; c. w* H" q- A2 ]. `; G
探路“扎深” 结果“深耕”- t, }, X6 ^- }% e& f# i
4 C' O( Q, F* y) P2 V “60年前,我的作曲老师赵行道背着行李在大山里采风三个多月,转化出大量的教案及学术成果。33年前,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二时曾经到云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采风,此行现在回过头来看,影响着我一生的创作理念。”关峡说。“交响乐源自西方,但我们不能永远是西方文化的附庸,只有深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结出交响乐中国化和中国交响乐国际化之果——国家乐团就要在‘扎深’上探个路,在‘深耕’上结个果。”
{# L; ?3 |+ W+ `" {; _' K* ^. @$ N- y( T
关峡回忆,国交自1996年更名重组起就没有创作组,这显然对于创作十分不利。“怎么办?第一步就是搭建平台。龙声华韵系列就是为广大华人作曲家搭建的解决创作作品出路的平台;第二步就是系统化。”国交于2014年年底成立交响乐原创中心后,共在重庆、云南、福建等地举行了6次创作采风,建立了6个创作实践基地,演出了3场汇报音乐会,逐步建立起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系统化培养长效机制。& F! S3 K" d$ G# {7 j" s% u
' q4 Z# E* i0 J9 ` “我们希望通过采风激发作曲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关峡表示,基地的建立除了有助于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还有望在版权使用上实现共享。同时,国交还希望能够扶持地方乐团,在演奏方面做深度培训,真正地接地气,实实在在地推动交响乐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