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长征”,周总理临终前仍念念于歌词7 s1 T# U: {0 h( G% Q1 L' T
; D, I& Z; N ^+ v6 j' E; u' ?0 f- T: i《长征组歌》于1965年5月开始排练。那时,周总理经常抽时间来到现场观看。他还让萧华把曲作者和歌唱演员都带到他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听他讲述歌词中涉及的长征史实,并对每段唱腔,都提出自己的品评意见。
( l* S( c9 n# L6 K o7 U2 E7 n. O& L2 k) W
1965年7月,《长征组歌》进入紧张的排练阶段,当时战友文工团在北京平安里1号的排练场非常简陋,周总理看彩排时,人们把唯一一台风扇放在他身旁。周总理看见指挥唐江累得汗如雨下,就亲自把电扇搬到唐江身后,说:“你比我更需要电扇。”- f6 T! g3 f1 d, l2 t
. r( \% ]$ |: Z5 A6 S* f, H
有一次排练结束时,总理兴奋地说:“很成功,祝贺你们,你们的路子是对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众的……当然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做到既好听,又好唱,还要适合每个独唱演员自己的演唱特点。”' [( X5 t/ G1 Y# ?+ _
* X5 @( ?' o( J. b0 Q
《长征组歌》汇报演出时,总理接连三个晚上看了演出,每次看完后,他都同大家谈感受,交换意见。有一次总理对几位曲作者说:“萧华“老金山”同志的词写得好,你们谱的曲子也好,演唱得更好,尤其是二马一贾(指歌唱家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比如你们虽然冲破了合唱的‘城墙’形式,但如何解决‘乐墙’啊?否则,演奏压合唱,影响了听唱。”总理还请演员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唱。8 p. c8 Q2 x# f& L5 K; M+ E* o
- p4 o3 [5 ]7 E遵照总理的指示,几位曲作者又重点调整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平衡协调及与合唱队的宾主关系。从1965年7月起,《长征组歌》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公演了2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65年国庆节之夜,《长征组歌》 在天安门城楼西侧为中央首长和英模代表演出,老帅们一边看一边鼓掌。总理走过来说:“你们能在这里演《长征组歌》,我很高兴,我祝贺大家!”+ r7 w$ k5 q$ J0 \3 \5 p, U
8 v! F. K$ r. E+ u' m) p
1966年春天,战友歌舞团忽然接到随总理出国访问的通知。在中南海,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听了有关人员的汇报。总理对《报喜》那一曲还不太满意,他说没有发挥出马玉涛的演唱特点,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即将会师时的激情。他用商量的口气说:“你们回去再改一改好吧?”出国前,总理再次看了演出,终于对《长征组歌》表示非常满意。' `2 J1 r- n) Q# U
# B3 L, z4 T' g) G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为迎接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这部作品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出现在首都舞台上。这是10年磨难的后期,人们呼唤长征精神的一个壮举。据当年参加演出的一些老文艺工作者回忆,当时的情景真是让人终生难忘——在拥有近2000个座位的北京展览馆剧场,两个月内连续演出了40场,而且场场都座无虚席,报纸和电台冲破阻力连续报道,轰动了全国。萧华生前曾回忆说:“这次是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长征组歌》重新公演,他还为此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比如《组歌》第二节‘突破封锁线’的结尾,原词是‘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邓小平提出,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仍未摆脱‘左’倾路线的干扰,8万多红军只剩下了3万多人。他痛心地说:当时,不只是敌军在‘惆怅’,红军也在‘惆怅’啊!”) ^+ A: J8 s3 N+ W/ D
6 L, h* `( p5 y$ E7 x3 `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萧华将原词改为“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一改动,更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心态。- d4 O1 y& p' H4 _
, u7 N" Z) |7 |8 i9 W% m! h7 h8 Z这次演出,战友歌舞团已是“兵强马壮”,无论是乐队还是合唱队,水平及编制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艺术表现力更加完美。那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歌声。许多刚被“解放”和仍被“挂着的”老红军、老八路纷纷被接去观看演出,他们中有很多人边看边落泪。. G9 k' E" l1 _, J+ y, t: E6 h3 p$ x
' m1 D. J( }4 c5 p; K* g8 D0 D不料,风云突变。1975年冬天,又刮起了一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歪风,将矛头直接指向周总理,八一电影制片厂为《长征组歌》拍摄的艺术片,也被“叫停”。导演王苹以“批判也得有个活靶子”为由,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坚持完成了拍摄。那时,很多同志不畏政治高压,因为红军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人们心中,成为了“于无声处”的一声“惊雷”。% r# b, `# P5 D* k4 A; ]7 [) w
3 Q+ p# X* n9 b# k1 D7 _* G作曲家李遇秋回忆:“周总理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着《长征组歌》。他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实况演出后,又派工作人员来索取演出的实况录音。记得在一次演出之前,中央电视台的同志来到剧场说:‘总理在医院想看《长征组歌》,今天我们来进行现场拍摄。’那天,不用再作任何动员,演出非常成功……”临终前,周总理还念念不忘那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