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上演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新版《黑桃皇后》。他们的宣传海报一改以往只是聚焦阴气的祖母,居然出现了一位黑衣男孩,他还发给祖母一张扑克牌,这个画面一下就把人拽入,激起多少期待。" U' Z* ?3 S5 q% y0 y5 ]
- I+ z. @5 u# k2 d: H
歌剧开始,黑衣孩子直立在舞台前方正中,脚下是一叠纸牌,他冷峻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简洁的序曲发出纯正的俄罗斯乐队声音,淳厚饱满。接着第一幕,妇女们以及扮演士兵的游戏孩童们的合唱,原来黑衣男孩应该是队列中的孩子王小队长,不过他这回在与整个大戏甚至整个场子玩耍。在之后的戏中,黑衣男孩不时出现,他是一个旁观者,冥冥中看着盖尔曼在游戏局中。如果熟悉当今某些一流歌剧新制作,你会对俄罗斯导演Alexie Stepanyuk的意图了然而知,黑衣男孩是为版本个性化解读而生的新增角色,它是导演手中的一张牌,打得好就是那张黑桃皇后。- c. ~9 u2 I k \& }# b
+ P3 d- t: l6 M 马林斯基版《黑桃皇后》有很多亮点,演唱、乐队、编导、舞台和灯光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扮演莉莎的女主角爱丽娜-楚利洛娃形象略显成熟,但是嗓音很好,扮演男主角盖尔曼的米哈伊尔-维库阿在表演和演唱上都很有可塑性和爆发力。舞台上那么多角色,几乎都很完美,乐队承担这样的作品非常轻松。舞台一直吸引人们的眼球,如那些会移动的柱子,有时作为分隔之用,有时居然成为角色内心情绪的形象化,如盖尔曼与莉莎摩擦出爱情时,柱子会转动。导演对有些地方的处理很仔细,如第一幕第二场祖母觉察到深夜里莉莎闺房的不正常动静,踏着打击乐的枯骨般声音进入,几个黑老太婆驼着背四处搜寻,这些人物其实是将祖母的疑心外化或拟人化。还有,两次从黑暗纵深推出来的台中台,比较新颖,分别在第一幕第二场的女人们和第三幕第三场的赌场男人们,人群动作或静或动,合唱及重唱都很有光彩。整个舞台变换丰富,时而诡异、时而奇幻、时而内心,有俄罗斯浓墨重彩的特征,充分勾勒并强化出音乐的艺术魅力。/ D# V+ {- W. U1 n; ~
# M8 B+ \$ P t: l3 O 最后结束没有血腥的场面,莉莎与盖尔曼擦肩而过,盖尔曼在赌输之后冷静地走到舞台前端,“啪”的一声推倒一直垒在那的一叠纸牌,倒地身亡,黑衣男孩过来合上盖尔曼的双眼并从容走入后台。这里的盖尔曼比其他版本都清醒,与老柴音乐的静谧或深意相吻合。相比而言,这个新版给与人更多的思考,既保持了俄罗斯的写实传统又适当地融入现代性的概念方法。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尚有欠缺,对祖母、莉莎两个重要人物的内心去向交代不够,对盖尔曼这个人物的内心归处也还有可揣度的空间,黑衣男孩的作用和寓意缺乏再处理。好在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思考:此“局”显然不仅仅针对盖尔曼,也与我们相关,那么男孩子的扑克牌递过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