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奥赛罗》会是威尔第的绝笔之作且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大师已经封笔7年之久的时候,在1893年,80岁高龄的威尔第出人意料地为世人呈现出了另一部莎士比亚歌剧——根据《温莎的风流娘们》与《亨利四世》所写的一部轻松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 o8 m( @. m0 I: W; q8 i, M
" O( J1 M1 p8 L L& e 《法尔斯塔夫》是一部在威尔第全部创作中极具特殊性的作品,它并非是依靠意大利传统的优美咏叹调来构建,而是通过重唱、更加贴近宣叙调的唱段来展开剧情。因此,演出《法尔斯塔夫》这部歌剧无疑有其特殊的难度——作为演员个体而言,其戏份几乎是同样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歌剧没有“主角”和“配角”之间的明确界限;整体而言,因重唱在歌剧剧情展开和矛盾冲突深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演唱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并且要在每一个场景中有一个能够起引导作用的主要角色——剧中的法尔斯塔夫和福德的夫人艾丽斯便是经常起到这个作用的人物。 7 Q. ?; }% P" A2 \9 Q7 G + A6 g# G$ @# ?' s: B0 W3 [2 c4 f0 K* M 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歌剧院60周年的院庆之际,这部伟大的歌剧被搬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这一完全具有国际水准的制作。演出中的几个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6 E: G* c$ O4 p, ~) k $ D6 m! n% m) \3 g/ E& T4 s0 ?- C! E 首先是最为直观的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这几位设计者都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他们遵循了舞台设计要推动而不是违背歌剧剧情发展和音乐流畅展开的原则,整体舞台制作所追求的不是实验性,而是贴近剧情。这特别表现在:舞台被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分成了两部分,可以“一开一闭”,在演出的同时进行换景。特别是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导演还为南内塔和芬顿这一对小情人在舞台的最右边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小屋,从而将舞台分成了三个不同的空间。导演在设计场景的时候也颇具匠心。比如法尔斯塔夫在被戏弄之后,在旅馆里发泄自己的怨气时(第三幕第一场),导演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个“路人甲”的角色,让法尔斯塔夫面对着他来咒骂世风日下,来就餐的“路人甲”的恐惧表情无疑极好地烘托了法尔斯塔夫的愤怒之情。
作为整部歌剧的灵魂人物,如果法尔斯塔夫这一角色能够“活”起来的话,整部戏的喜剧效果就会被大大增色。在笔者观看的9月16日的演出中,饰演法尔斯塔夫的意大利男高音斯帕尼奥利为我们呈现了当晚最令人称赞的演唱和表演,他完全带动了上海歌剧院几位青年演员的表演。另一位特别出色的演员是上海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她所饰演的福德夫人艾丽斯落落大方,充满着睿智。无论是在歌唱声音的控制、舞台表演的分寸以及和其他演员的配合方面,徐晓英都已经具备了一流女高音的条件。歌剧结束时的八重唱,徐晓英的高音穿透全场,将戏剧气氛推到高潮。此外,南内塔的饰演者宋倩和芬顿的饰演者张帆涛也都有非常成熟的表现。; N$ h2 A; y l-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