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39|回复: 1

[名家特写] 音乐能这样改变城市性格吗?

[复制链接]

1872

积分

312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872
李碧琴 发表于 2016-10-10 07: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碧琴 于 2016-10-10 07:13 编辑
3 Q2 f1 N- \. Y6 [( L1 D. [/ p: _% ~4 j/ ~# J

 读了9月14日《音乐周报》上麦琼的《音乐能改变城市性格吗》后,对作者的逻辑性解释有不同看法。

  麦文主旨是针对钱程近来的一句“名言”——“艺术改变城市性格”做出解释。作者分析称“音乐与城市性格”从逻辑的联系上看,“文化的创造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取决于自然生存条件。”换句话说,“自然生存条件”决定了“文化创造”。“文化”是一个大词,有好几百种定义,至今很难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一个定义。但其内核一定是强调精神因素,文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文化理论中有地理学的解释理论,即一种文化受其地理因素制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但把“文化创造”说成是自然生存条件“决定”的,至今我还没发现有什么好的理论可供解释。一个被“决定”的东西怎么还能有“创造”性呢?如真的用逻辑学知识分析的话,逻辑学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演绎推理是推导不出“新”的东西的。难怪麦文自己都说这“推理”是“吃力不讨好”。表面上看,麦文这推理思路有点像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但麦文忘了马克思所擅长的辩证法,文化受物质制约的同时还强调它有反作用,文化的创造性正在于此。

  麦文的逻辑解释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上述言论的接续论述:“现代文化的内核价值,无非是使人们更好地生存,最大化地获得生活的自由、尊严、快乐,加之与大自然的和谐等,城市文化必定是体现这些价值的……信息时代,城市文化有了巨大的突破,为文化的创新、交融、提升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力量……音乐培养了市民的文化品味,音乐影响城市性格就是必然了。”麦文没有明确告之“城市性格”究竟是什么?倒是在论述作为文化的音乐在影响市民的文化品味,也就是“文化”影响“文化”。这既看不到“自然生存条件”决定论的影子,也忽略了核心问题即“音乐影响城市性格”的“必然”性究竟在哪?影响了什么“城市性格”?粗糙的逻辑似乎想表达音乐的功能在影响现代城市市民“更好地生存,最大化地获得生活的自由、尊严、快乐”等。表面上看还真是那么回事,音乐能没有这些功能吗?但细一想,非城市的音乐难道不视这些为其功能吗?民间音乐重要的功能之一毫无疑问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传统的城市音乐没有这功能吗?康德的音乐的审美功能内涵恐怕正是这“自由、尊严、快乐”;所有城市都是如此?钱程说的话是指天津这座城市,如果都是这样的话,何谈“城市性格”呢?直接说成人类性格不行吗?前不久,《音乐周报》刊文《音乐真的无国界吗》还批评这种“宏大叙事”呢。

  事实上,麦文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种大而无当的抽象逻辑推论。现在的逻辑学强调语言产生的语境,即语言的意义全在其使用语境。钱程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音乐院线改革的急先锋,早在1999年,他策划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活动就曾得到各界的肯定。2007年担任天津大剧院总经理以来,《音乐周报》更是有多篇报道,其中一篇《艺术-改变城市性格》正是麦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其实,钱程的观点不仅在《音乐周报》上发表,只要上网,随意一搜都可以阅读。濮存晰还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并不时拿出来宣讲。钱程说:“艺术,能够改变一座城市的风貌甚至性格。而推动这份变化的,是城市中从政府高官到平民百姓的每一个人。”(《音乐周报》2012年5月2日)很显然,钱程强调的重点是“人”,而不是什么“自然生存条件”,这正如龙应台说:“一座城市的魅力是人不是楼。”艺术有“易俗”的功能,但也得要通过“人”来运作。天津大剧院为什么会“火”?它成功正是钱程及其团队的那种敢想敢干敢闯的热爱艺术的专业精神决定的,是天津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眼光决定的,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威力,更不是什么自然生存条件决定的。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政策是创新的保障。

  钱程说出“艺术改变城市性格”这样的话来,其实是意在表达他们要用一种“崇高”的精神来引领自己的成长,有思路才能有出路。而不是真得如同麦文逻辑解释的那样——音乐“必然”改变城市性格。《中国城市性格》一书作者牛晓彦认为,天津的城市性格是“幽默”。林希的小说《天津闲人》说天津人很会找“乐”子了,冯巩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张大民可谓是这性格的形象说明,马三立的“逗你玩”那更是通俗的形象概括,只要熟悉天津的人不难理解这座城市给人的这个“幽默”印象。如果真如麦文所理解的那样,音乐非要改变这个“幽默”的性格干什么呢?人格心理学说,每个人的性格有多个侧面,并概括出18种不同方向的性质特征,城市性格恐怕更不能只有一种,尤其主要性格是自然、历史、人文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特质。城市再怎么现代化、国际化,要想真正提高其软实力,正如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与其说“改变”不如说是“丰富”城市性格。音乐能“易俗”不假,但不是什么“俗”都要易。音乐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确定无疑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确实很快,此前只顾“建”了,没有顾及到城市性格的保护与培育。一个“智慧”型的城市是能在历史传承与未来构想之间找到平衡术的。西方歌剧为代表的近现代艺术本身就是城市文化产物,此音乐的这种“城市”特性势必也迎合了一些高端音乐文化消费群体,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但一个“城市的自信和文化自觉”(钱程语)不能仅靠引进高端来培育吧?作为城市主体的大众群体的欣赏习惯是否真得就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的改变呢?歌唱家吴碧霞曾在全国两会时指出,“相比国外,中国现在的演出票价太高了”。大众是否真得有能力普遍消费暂不谈,更重要的是,天津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种高端消费品吗?美好的愿望还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一步一步来实现,现在就断语并跟着唱赞歌还为时过早。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2

积分

312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872
 楼主| 李碧琴 发表于 2016-10-10 07: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碧琴 于 2016-10-10 07:13 编辑   ^5 T) c  |" g: o( k$ ~
. c) T. h5 B& U7 Y4 z  Y

说到音乐和城市,人们不由得想起音乐之都——维也纳。有古典音乐情结的朋友,心中还可能有一长串城市名字,柏林、萨尔茨堡、圣-彼得堡、布拉格、维罗纳、威尼斯、拜罗伊特等,念及它们,耳边总会回响美妙的旋律,脑海泛起关于音乐的美好想象。很遗憾,这些想象很难挤进东方的城市,哪怕我们的城市规模无与伦比、经济很发达。如果非得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寻找音乐的痕迹,有几处地方还是有些印象的,譬如说厦门鼓浪屿的钢琴声音、北京的京腔京味、广州茶楼的粤曲、丽江的古乐,说来也有几分亲切,能让城市增色。厦门在国内不算大城市,却因为钢琴文化别具特色,赢得外地人的尊重和羡慕。澳门曾经是一个殖民地,一直以来城市文化发展很难有自主性,却在坚持主办几十年的音乐节和艺术节后,获得国际性的声誉和尊重。虽然人们到厦门和澳门所引起对音乐的期待和体验,难跟维也纳相提并论,却也显得难能可贵了。

  一般而言,在人们的认知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一些著名的城市甚至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并以此作为城市文化的追求。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现代城市里,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必然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性格。文化的体现可以是显性的、具象的体现,如城市的街区规划、建筑(教堂、宫殿、大学、亭楼馆所)等,包括市容市貌和行政管理;也可以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如起居习惯、群体活动、文化教育、价值认同和思维习惯等;其中后者隐性的、灵魂层面的东西往往更能体现人们的精神风貌,常常是通过两种语言向世界展示,承载城市文明的信息,一种是作为生活交流工具和意志表达的言语,最高的形式是政府文件和议会;一种是作为情感与美的表达的音乐语言,最高的表现便是音乐会(当然包括其他的艺术形式)。这两种语言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如果城市里弥漫的典雅的音乐,心灵得到优雅的艺术气息熏陶,人们的言语必定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文尔雅的表达。反过来,粗鲁的言语表达,每个音节都充满戾气,无法想象在这个城市里音乐文化上如何能做到高雅温和。

  城市音乐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一种自然的生长,民间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交流、经济社会中一种商业性行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流行音乐的兴盛就属于这个范畴。另一方面音乐文化也需要政府和精英分子的推动,这往往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最近由广东省文化厅、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正在联合筹备举办的“国际青年音乐周”便是一种城市音乐文化的积极作为。音乐周请来大提琴家马友友当音乐总监,有高瞻远瞩的宗旨理念,核心任务是组建一支国际青年音乐周管弦乐团,邀请一流的音乐家当导师。虽然对音乐周的具体实施计划还不详,但是新闻发布会主办方阐述了对音乐周高起点、多样化的追求。即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努力让音乐渗透于城市生活当中,影响年轻人的生活。

  音乐周将主旨指向年轻人,“以音乐为抓手,力图搭建出一个令青年一代互相加深了解、增加互信、促进文化互融互通的交流平台”。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年轻的音乐家通过音乐周的活动,能自觉思考内容(Content,即如何理解音乐?)、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和受众(Reception,思考音乐为谁的问题),让音乐渗入年轻人的价值观,以音乐的语言来协调彼此的分歧,以美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怀,显然是很高远的理想。正如马友友说的那样:“当人类演奏、歌唱、写作或者探索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创造美和知识,同时也在对人类最大的挑战需求解决的方法,我认为一个音乐家或者艺术家不仅拥有高超的表演技术,还应该关注艺术的力量以及世界对这种力量的需求。”有过深刻古典音乐经验的朋友会体会到,古典音乐除了美的信息,在结构中还是对秩序的承载,或者说古典美本身就是一种协和的秩序的美。经济大潮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依附于一种丛林法则,生活会变得紧张而喧嚣,甚至是忧虑和恐惧,音乐当然不能解决人们的饥饿,却能让人们心里平静,体会高雅与崇高,找到回归心灵的秩序。

  国内一些本来已经有着很好基础的音乐节,似乎没有坚持自己的音乐品格和明确的人文主旨,难以对城市文化构成实质性的影响,有些甚至过早夭折,颇为可惜。当然,音乐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并非单纯依赖几项音乐活动形式,而是要让音乐作为审美习惯注入市民的精神生活,还要靠市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高雅文化的自觉和基础审美教育等,音乐节(周)只是音乐文化的其中一种集中体现。办音乐会(节),固然需要政府战略性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也要借助商业性力量,但是切忌不能轻易让意识形态和资本所绑架,要让音乐会(节)体现音乐价值和功能,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是容易将经念歪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音乐周(节)可以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伦敦逍遥音乐节、柏林森林音乐会、瑞士琉森音乐节相提并论,那我们的城市性格就由于音乐而改变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6 12:56 , Processed in 0.19177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