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1|回复: 0

[名家特写] 以吃货的心传承民间音乐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6-8-28 06: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吃货的心传承民间音乐
. l, C- P. A. G" J/ t" `+ j  f
7 q) D) P3 C) _% U8 o0 O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永恒的追求,人们谈起美食往往笑逐颜开,微信朋友圈常常被各式各样的美食刷屏。许多民间音乐形式,之所以被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在于此艺术与“美味”的食文化息息相关,形成东方音乐特有的“美”,有“味”才“美”。例如,福州民间音乐的代表——十番音乐,最容易令人想起听觉与味觉的“联觉”。! ^. ^5 [6 f- w$ U9 q7 m2 c" X( w2 `

" `" r8 U" k; ?$ j; F1 N  福州十番音乐,又称叶欢、什欢和十番伬,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茶亭街一带,是福州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过去,每逢重大节日时都会有舞龙灯等活动,人们在热闹的街头锣鼓声中夹道驻足,十番音乐就形成于节庆民俗活动中。后来,十番音乐加入了丝竹乐器,更具韵味,在迎神赛会、婚丧寿喜等民间活动中更是少不了它。
' w* w0 l! B; P. ]( q4 t1 l" P3 _. a" {1 L0 y4 q
  福州十番音乐是老一辈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几声丝弦锣鼓,不仅反映当地热情朴实的风土人情,更流露出老福州的“味道”。打开十番音乐的节目单,上书的“汤腹”、“夹腹”、“全夹”等犹如菜品名。这是老艺人对十番音乐中打击乐与管弦乐之间关系的具有“吃货”性质的称谓。
# n' u' e. E6 B& t* j4 J/ \; H4 r$ m4 B: d2 N
  “汤腹”是指在管弦乐器演奏的曲牌里插入纯打击乐演奏的片段。“汤”是福州菜的重头戏,福州菜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汤菜众多,素有“一汤十变”、“无汤不行”之说。福州汤菜将水产与野味完美地结合,达到真正的味美纯鲜。就餐时,搭配鲜美可口的汤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能大大增加食欲。穿插在管弦乐中的打击乐就是这么一道清醇鲜美的“汤菜”。作为不同“主料”的管弦乐与打击乐器互相交织、渗透、味中有味。有一碗“好料”的汤菜衬托着一桌“好菜”的十番音乐,着实能让人听得有滋有味。
$ W3 a) ]1 V+ n$ |# \4 Z  y) }# B- g
6 Z8 W" @: P/ e! A4 b8 j3 X6 H  “夹腹”与“全夹”是指管弦乐部分或全部与打击乐一起演奏,名称来自福州风味小吃——“光饼夹红糟肉”。隆隆锵锵的打击乐与热情悠扬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大街小巷,就像咬了一口夹着热乎乎的红糟肉或五花肉的光饼,香酥与鲜嫩的味道久久萦绕于唇齿间。: W7 Z3 i# b; \! A' k
2 r6 E+ [! x0 y5 }4 }
  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老艺人对十番音乐演奏形式的命名中,民间艺人还将福州十番音乐的本土韵味比喻成“虾油味”。虾油是以鲜虾为原料、经发酵提取的汁液,它是福州别具特色的传统调味品。十番音乐的“虾油味”来自于福州十番音乐独有的乐器与演奏方式的“发酵”。其乐器有狼串、椰胡、逗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等,多样混杂且融合一体;十番音乐中,笛子常采用超吹、指震音等演奏方式,椰胡则采用煞弓、碎弓的弓法技巧等。十番音乐的整体风格与行走步调一致,强调落地音,形成规律性的气口和顿挫感。正宗的十番音乐给人的感受就如同蘸着“虾油”的食物一般,咸鲜爽口,令人回味无穷。8 l2 m# x2 _+ Q: `  ^8 N1 [4 a

7 B9 l& [6 @% r8 P0 p+ O  艺术来源于生活,十番音乐承载着福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场联觉的盛宴。十番音乐囊括了福州的“汤菜”、“风味小吃”及“必备调料”,处处洋溢着榕城的“酸甜味”、“酒糟香”,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风味。
* N; c7 P& j1 D, D8 O; @/ T
6 }' q+ p2 M6 U4 N2 ^" F6 d. ?9 B  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与味觉有极大关系。“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孟子在《告子上》中也以“味”来说明听觉美的通感。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一书中认为:“中国人的原始审美意识,在根源方面,是来自于关系到所谓‘食’的某种特殊的官能性的悦乐感——味觉美。”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福州的十番音乐与食文化相关,中国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也一样是“舌尖”上的音乐。
4 `+ i1 }9 A( g2 B( }9 C# Y* {
; m7 W. P  M! R+ x. e; E  中国民间艺术之所以形成和生生不息,在于它“广食人间烟火”,存在于人们的“口味”之中。在食文化的浸淫中,人们以“口味”为音乐的逻辑起点,借用食物制作和品尝感受的表达,从而体悟音乐之美,追索音乐的“韵味”。因此,我们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不要忽视音乐的原始生成和地域特色,要接地气,尤其要用“吃货”的心去理解、品鉴音乐的美和艺术的趣味。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2 17:03 , Processed in 0.17812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