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畲族传统山歌 学祖先创作智慧" u! N6 {, O- Z% O3 n, i
! b" B! K/ q1 e2 u# {; P
近日,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与音乐学系20多名师生共同赴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进行田野采风,倾听山歌王的演唱、欣赏村民的原生态歌舞、参观民俗博物馆、学习畲族语言,畲族人鲜活多姿的音乐形态给师生们许多启发。. Z# o* J, K/ n6 H
) }2 \ q$ ~) I4 P5 M7 H3 ?- z6 q; {5 N 补课民族音乐$ O3 e7 I9 R0 ~8 l/ e. N) ]. k0 H& T
8 b9 x( ~9 ^! ~: Z3 ` U: T& d9 } “参与这次活动的是作曲系与音乐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的家乡大多在外省,带他们进行田野采风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让其亲身体会一下江浙的山水风景、丰富其生活经历。”本次活动的领队、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张泽艺介绍,畲族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游耕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其语言融合了闽南语和浙江当地语言,很特别。畲族人民喜爱音乐,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在位于山上的畲族人民聚居的东弄村,当地人展示了流传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用歌曲的方式将婚嫁、收割、庆丰收等等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再现,让师生们充分体会畲族的语言和歌曲特色。# U `& ]. @% }, g
2 k; d/ Z5 {8 u
师生们向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仙兰学习了畲族方言和角调式畲族山歌景宁调民歌。张泽艺分析,畲族的山歌大多是商调式,很多细节与汉族歌曲不同,它的微分音、偏音、颤音等细节以及演唱时弯弯绕绕的独特韵味,只有在现场面对面地听村民演唱才可以深入体会到。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为“双条落”。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9 j4 j% }! e; k) M+ ?+ d
: m8 w& w- Y. \4 N8 ? 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陈契大妈是公认的畲族歌王,她讲述了自己学习山歌、走出国门演唱山歌以及有关畲族山歌的许多故事,教授了一些基础知识,并现场自编歌词为大家演唱了几首山歌。- f- b. y n5 R8 K
$ w# [8 `) P0 Z2 P8 r8 A# w “我们还参观了畲族博物馆和当地的神庙,深切体悟到畲族与汉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畲族人的耕作方式、编织彩带的劳作方式。”张泽艺认为,现在的作曲专业本科教学基本上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学生在本民族的音乐学习方面有缺失,尽管也学习过中国民族音乐史,但往往只学了皮毛,容易流于肤浅,因此,采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置身于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里,零距离地与少数民族音乐接触,对于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将来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非常重要。
* ~- K0 K' j3 ^- t5 W; k* p& f& d9 \7 N
积累乐思、素材5 _8 N3 h) }, b: k' k, Z9 t1 Q3 B
+ b9 g" r+ _1 P# R o* P “东弄村的村民很淳朴,他们在文化礼堂表演了源自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原生态歌舞,有表现水稻种植过程的劳动歌舞、体现畲族彩带技艺的歌舞、展现畲族婚礼习俗的歌舞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段湘琼回顾,师生们还观摩了一个多小时的婚礼仪式展演,基本环节有拦路、借炊具、抢鸡笼、对歌等,每个环节都贯穿着畲族特有的音乐,同学们热情地参与其中,扮演新郎、大舅哥、伴郎等角色。“畲族的山歌比较短小,往往只有四句,例如迎客歌、祝酒歌、送客歌等等,没有谱子,完全依靠口口相传,我们进行了现场录音,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把这些素材当作一个主题或者乐思来改编或者发展,扩展我们的视野——毕竟,如果每天写古典音乐、室内音乐,还是有局限的。”
{) K# a5 w2 v$ F6 h7 L' g: R9 Q: D. P+ F4 k) \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陈泽宇表示,畲族的山歌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其中,无伴奏的民歌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种歌唱形式;其歌词是即兴发挥的。通过这次采风活动使同学们对于畲族音乐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底蕴有了一些了解,对于畲族山歌的歌曲特征(旋律单一,即通常整首歌曲一句旋律,不展开),包括旋律主题的发展如何进行以及歌词内容的创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创作中如果有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这次采风所了解到的畲族音乐将成为作品中很好的一个举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