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的“四季” , _ |$ v! E8 V0 m: n" h6 A( K H& e& U. u; U3 d
当维瓦尔第《四季》的熟悉旋律突然间在“探戈之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的湍急音流中浮现时,那种恍惚中的穿越感,或许借用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爱德华-托马斯《我从未见过那块土地》中的诗行能够较恰切地表达:“我既不期盼什么/也记不起什么;/但那时我触摸到了/某种目标……”: S+ O' K/ ?4 V: O/ ^
: T: h1 ]% N' g5 A" i( h2 L
“某种目标”是什么呢?那应该是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情思,这样的情思,不仅从维瓦尔第、海顿、柴科夫斯基到皮亚佐拉这些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而且文学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们,也有所感悟和表现。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在其卷帙浩繁的《乡村与城市》中,提到“崇高的季节变换”,意味隽永,令人深思。而在我们最有魅力的传统节气之一立秋这一天聆听表现季节变换的音乐,不仅是应景的音乐飨宴,或许还能更深地体悟到音乐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 a' z+ J8 S J; Z
- @7 J) I( N% |* o2 o
8月7日晚,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客座首席、苏黎世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王晓明以三种身份登台:在上半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中,他是小提琴独奏和指挥;在下半场由马勒改编为弦乐队版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中,他是乐队首席。在这三种身份中,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20位演奏家(弦乐五声部的编制为6.5.4.3.2),均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将两部音乐作品演奏得精湛而深刻。9 [' j. b; `! ?2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