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5 s" i N. Z) P 这部歌剧还突破了传统经典歌剧、市场音乐剧各自尊崇的框架,在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上,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和当代的流行歌曲唱法熔为一炉,也将歌、舞、乐的艺术形式浑然一体,显得如此之自然,如此之顺理成章,它突出了原生态文化的纯洁和透明,又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情结和全球性的艺术视野。笔者认为,它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民族歌剧。它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大凉山地区彝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和风俗审美习惯,而这一切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并以音乐和戏剧相融的综合手段来表现。因此,《彝红》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是有突破的。正因为这种突破,才能使我们用艺术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对这部民族歌剧乐意接受和喜欢并从中受益。( c% M0 F' D0 L& N: b
. v- i$ [# Y/ [. T5 ^# l0 a6 q 民族歌剧《彝红》在两年的传播巡演中,已经惠及了数万名老、中、青观众,获得了强烈反响和热烈支持。这个社会效果的本质,就是引领当代歌剧观众、培养当代歌剧观众。艺术现象,从来就是一个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互动现象。传播者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自信心、责任心来影响受传者、打动受传者,那么,传播的反馈现象就会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彝红》创演团队正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火焰般的热情,耕耘着高雅艺术,也培养着歌剧和交响乐的当代观众,他们从凉山彝族地区做起,从五年前的第一场“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他们在文艺市场中没有跟风赶潮、媚俗迎合,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艺术行为,感化、引导、培养着高素质的观众。 " e& T% X3 q* ?. O+ e+ @ 3 @% I' O# Z. [$ ]/ N5 o 民族歌剧《彝红》在向我们的时代、向我们的社会、向我们的年轻一代播撒着艺术正气。这个正气,就是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无穷精神力量。一位青年大学生看了剧后说:“从来没有这样一汪湖水,珍藏着一个民族永远的荣光。”另一位大学生说:“这一传奇历史事件是不可替代的。它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有的观众,直接把《彝红》的普遍精神意义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看了《彝红》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感觉到今天幸福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多少人用鲜血的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所以说我今天感到非常幸福”。4 P6 e4 i! w9 x# F" A
$ g% P5 f) x3 {& q# N& L& q4 g( ]
一位当年在大凉山工作过的老干部专程回到凉山,看完《彝红》后,他写下如此感言:“如果说当年的《奴隶之歌》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一次辉煌,那么今天的《彝红》就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二次辉煌。‘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凉山歌舞团《彝红》的创作演出,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彝红》在全国各地巡演所要传达的凉山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正是《彝红》在全国巡演中一路走红,处处反响热烈的原因所在。” + J2 W0 h% A) E% [5 P2 D5 Q! L7 I2 e % `8 [) g" q: m' I 笔者注意到,专家和观众看了《彝红》演出后,异口同声地评价:这部剧很“接地气”。什么是“地气”?按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地气,就是古人所说的地中之气,是土地山川所赋予的灵气。笔者认为,《彝红》接的“地气”,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神气” ,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所弘扬的“正气” ,是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焕发的“韵气”,更是当代中国观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翘首以待和欢呼雀跃的“人气”。' O0 ~6 r7 k7 K
. l! ]! U. @: x! ~4 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民族歌剧《彝红》正是这样践行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地和全国各地同行们一起,开拓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前行的方向。4 k! j# T& M/ L+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