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83岁的音乐家何占豪执棒南京爱乐乐团,上演了自己的新作品古筝协奏曲———《东渡》。8 Y2 @4 ^% p3 Y& A5 a/ t( p& X! o5 l
! [' y; k1 U ]4 n# ~" |. V* F 从26岁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至今,何占豪始终在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而执着探索。0 | P, ~5 k$ O# t- M9 T) @
4 Q. G. Y$ |, k7 H6 Q+ H 何占豪坦言,《梁祝》是他最大的成功,也是他最大的“遗憾”,而当下中国音乐创作面临的一些困境更令他担忧。% Y( i8 S# w, M& ?% v
J5 N( ~0 G5 e 何占豪的家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老公房里。他的书房不到10平方米,一张书桌、一架钢琴、一个书橱就占满了整个屋子。' u/ s7 }( a9 ?" Z, \9 }: h2 D
$ U# o" M& n) B2 Z1 N 83岁的何占豪每天坚持在这间小屋里创作,常常一写就写到凌晨。书橱里最显眼的,是一张金色的《梁祝》唱片,紧挨着的镜框里珍藏着一张有些微微泛黄的报纸,标题为《创作“梁祝”,一生遗憾》。
) x& H# O5 v7 h$ a
$ Y7 H1 N/ `$ v! j6 c 与何占豪的对话,就从这段“遗憾”开始———
+ h: R8 `* O0 e3 _7 M3 C
& D' K! J2 }/ b: A 《梁祝》的成功是中国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
$ q) ^% _) S' F# N+ k: _% j
2 c6 e0 |# r# x) u2 v* p {, c 解放周末:您26岁时与陈钢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是您重要的作品,为什么会留着这篇题为“遗憾”的报道,还将其裱起来呢?! B$ b7 ^6 r8 s" J. f9 h" k
4 v* V' _) t' d, o 何占豪:这是多年前一位香港记者写的,我觉得他讲出了我的心声。; B0 W3 `* `8 F) b! u2 {: M5 \! d
1 Z" y, N( W5 a7 D& q ?/ R2 s 2000年,香港举行了一次千年来“我最喜爱的十部交响乐作品”评选,《梁祝》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品排在了第七位。这个奖不是哪个评委评的,而是全部由听众投票选出的。那年,香港中乐团还评选了十首最受欢迎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我的高胡协奏曲《梁祝》获得了最高票。- Z$ M, z4 l+ m* r/ P
) l5 |/ D6 P1 ]4 ^ 当时很多记者采访我,以为我会很激动,我很坦率地告诉他们,我并不激动,大家对《梁祝》这么喜爱,我很感谢,但很多听众评价我是“爱情王子”,其实我还写过很多其他题材的音乐作品大家都不熟悉。" u p5 m7 M3 [$ t" z# O
5 M# t1 }6 k3 }/ q* X$ U' |
解放周末:您创作的爱国题材、革命题材的作品,其实要远远多于爱情题材的音乐吧。1 y1 d7 p' m+ c( N) [) E5 D0 x* a
' l! i, d' G4 b" R
何占豪:是啊。《梁祝》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创作,它的旋律取自于民间、来自于越剧,可以说是许多琴师、民间艺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梁祝》其实是中国戏曲界、中国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这句话我五十几年前就讲过,过分宣传个人的作用,不仅会受到前辈无声的指责,还会给后人留下笑柄。而且,这首曲子也绝不是我所有作品的代表。- a8 i/ H, }( P' U- G
9 _. M3 c5 e6 X! q% @ 解放周末:知道您还写过交响乐作品《龙华塔》《秋瑾》的人很少,因为这些曲目上演的机会并不多,听过这些作品的年轻人就更少。; O# {- A3 G+ D8 ^1 p
8 e% s3 b D1 V. |" a2 p
何占豪:一部作品的成功需要具备诸多因素,这些作品缺少演出的平台与机会是我觉得最遗憾的。
. W/ E5 B: o2 {5 l2 F" s* N
2 @6 F, s* j. g9 L6 h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在香港与香港中乐团合作举办我的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我自己主持、自己指挥的,其中有一部叫《蝶恋花》,也叫《英雄泪》。我在台上是这样介绍这部作品的:4 e4 v# q+ Q1 o( ^% O2 J* A
: C: |, M4 |9 S6 Z. E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一位知识女青年,因为坚持革命,她被敌人杀害了,死后留下了两个孩子,从此这两个孩子在国内外流浪。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为她写了一首动情的诗:“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后来,孩子的父亲登上了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位置,但他还是坚持把他的儿子送到了朝鲜战场抵抗敌人的侵略。最后,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母子二人在天上重逢。
+ D: J9 a) ~) R% y5 E9 g. _& M( O) ], ~" G
讲完这段话,台下一片沉默,音乐响起时,很多观众流下了眼泪。更让我感动的是,台下有不少观众都是年轻人。音乐会在香港连演了两场,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请我签名时都问我:什么时候再来?$ T* e l- E% V( |$ y D/ G% E7 j
% [( T6 j% D7 T% f3 R 解放周末:在音乐中表达真实的人性是最打动人的。6 h- M: l' y; u' o, |$ l, f, t% G
0 f: ?- f# N, ^1 G
何占豪:中央民族乐团邀请我写了两部作品,有一部叫《重上井冈山》。很多人都去过井冈山,一路上大家唱的可能是:“同志哥,请喝一杯茶,请喝一杯茶”。但是老一辈革命家们踏上井冈山的心情和我们是截然不同的。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位核心领导被敌人发现了,为了掩护他们,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捕了,而那时她已经怀孕了。敌人命令她与朱德脱离关系,否则就是死,她说:“毫无疑问,我选择死。”
7 r2 H- v) F) ]8 t; Y+ ~5 a6 t
8 K% a/ h7 ]: m5 a0 K! g 听说朱德元帅上世纪60年代时重回井冈山,走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带,就带走了井冈山的兰花。他太太叫伍若兰,所以他家里一直摆着兰花,他一辈子喜欢兰花。1 E* y9 V1 _" C5 l; r3 z* v3 o- h% S
0 B* g' z4 v* y0 B2 @7 t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重上井冈山》,这是一部写给中央民族乐团的二胡协奏曲,我很高兴这部作品能在建党95周年的时候演出。& z5 V% H3 E& n( b) {; B" {
6 K$ \: p0 Q4 z% T5 ~ 我想通过音乐来表达先辈们的高尚情操,启迪年轻人要做怎样的人( l5 P5 ]/ f1 O0 @2 I
. m, y# t: r& e: w* Z7 C( Q( W' o
解放周末:从《龙华塔》《英雄泪》到《重上井冈山》,这些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尽管没有像《梁祝》那样广为传播,但您依旧在坚持创作,这份动力来自哪里?/ w- n/ c6 z9 f: j ^
+ }8 G9 T( d. B6 O3 c0 j 何占豪:我想首先是出于感恩。& f1 d* g' ?. F
" j! n5 ~5 ]. I, R) r; d
我出生在浙江诸暨,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母见我有些读书的天分,就想办法借钱给我去杭州读书。有一天我接到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上说家里实在没钱了,让我想办法在杭州自立。) i. s5 o! v2 a9 q+ ?* b
9 ^6 ^( [% @/ x8 R; b
我当时真是手足无措。幸好学校里有位学长是我的同乡,他会吹号,我从小喜欢音乐,也会吹号。他说:“你不要哭,你就代我在学校上课下课时吹号,我到街上去找活,给别人家里的红白喜事做乐手挣钱。”
5 X# q& ^; T! T) l1 \+ R8 K6 U: J! l
+ V4 \: |; b$ w& A+ I* g2 t 在同乡的帮助下,我得以生存了下来。后来,杭州解放了,我加入了浙江省文工团,在文工团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失学,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我内心非常感恩,感恩那么多人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后来安定的生活。
* A; t# y, e0 d" f( _( q
# A7 F4 _2 p5 u+ m; _0 F% d 解放周末:那您又是什么时候走上作曲道路的呢?0 i! E3 F. E2 W
1 D* S' @# U* Y 何占豪:1952年,我转入了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在那里开始学习小提琴。1957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
6 E _- A; I! X! p1 P
1 h7 K6 N6 o O4 `/ U 那时候我经常去作曲系旁听,有问题就经常向老师请教。听了没多久我借用了评弹的调子创作了一首小作品叫《过节》。没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个曲子,因为我没有署名,他们不知道是谁写的,就到我们音乐学院来查,老师说很可能是何占豪写的,就到管弦系来找我。
7 R/ X$ n C7 i6 v0 M& W4 a" H! t
7 E" k$ u( B4 d w+ a4 s$ ? 解放周末:看来您当时就显露出了创作天赋。
$ _9 r2 c6 P8 e. Q: E; R$ G1 ?2 L0 r* P
何占豪:天赋谈不上。很多人认为只有作曲家才能作曲,其实很多动人的曲子都是老百姓在劳动的时候、在田间地头自己创作的。阿炳(华彦钧)不但连音乐学院没上过,连普通学校也没上过,但是他照样写出了让全世界感动的曲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