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匈牙利年代. M. K& w8 z/ c3 n, I/ \ z9 U
Hungaroton厂牌出品的《匈牙利年代》出自作曲家桑多-瓦雷兹(Sandor Veress,1907-1992)的手笔。一瞅到这个名字,由于译名“瓦雷兹”上的近似,人们很容易会将他与(事业主要在美国进行的)法国籍先锋派埃德加-瓦雷兹作曲家(Edgard Varese,1883–1965)混淆起来,实际上两人的作曲走向全无关系。
0 j. d+ J! Z" g: }4 V0 m
5 R# R, D% F- v1 {0 d 桑多-瓦雷兹虽是匈牙利籍贯的,事业却在1949年迁居瑞士后有了大发展,并在那儿居住直至去世。唱片的“匈牙利年代”之名,很容易会让人想起Decca的那枚经典,科达伊的声乐作品《匈牙利赞歌》(Psalmus Hungaricus)。唱片《匈牙利年代》里确有声乐体裁出现,如《约瑟夫歌曲》,然而主打的仍应属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的《小奏鸣曲》较短),听感叫一个上佳。你会发觉,不管是小提琴或者声乐,桑多-瓦雷兹都与巴托克有一点点相近,入耳皆是淋漓、也掺杂着不协和的和弦泼洒。不过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对浓郁东欧舞蹈韵律的借用——有一丝凄婉,有一丝热烈。我以为那与罗马尼亚人埃内斯库对罗马尼亚民歌的形容是高度相通的:“倾向于采用小调,在欢乐的情绪中往往埋藏着悲伤,几近于乡愁,短暂的回忆和乐趣往往转瞬即逝,继而就被惆怅吞没。哪怕在快速的段落里也不失忧郁,要不就称它为梦幻感吧!”1 V6 X |3 `" ?# w4 h1 N
, w2 ^) _4 B3 Z 现如今,桑多-瓦雷兹大部分作品都是由匈牙利本土厂牌Hungaroton出品的,长年对民歌民俗的钻研下,他的合唱创作也很丰盛。我想,这样的作品被置于唱片架上,为一部分人知晓,不论最终流布程度怎样,本身就意味着匈牙利音乐界希望长久捍卫那一门属于自己的、气魄纯厚的美学传统。数十载寒暑随风远去,瓦雷兹今天声名有限,但其价值更多的是默默濡染着一个时代的。往前说,他与柯达伊、巴托克过从甚密,往后,他启发了许多来自东欧的许多年轻一辈如利盖蒂、库尔塔格等。移居瑞士后,瑞士裔的双簧管演奏家、作曲家霍利格尔(Heinz Holliger)非常尊崇他,比方说那首写给双簧管与乐队的《帕萨卡利亚协奏曲》就被霍利格尔录过一次。笔者觉得,瓦雷兹在唱片中所表露的情绪多未经刀削雕琢,较之(不喜欢直接引用民歌,而愿意挪用民歌“韵律”的)巴托克与柯达伊恐怕还要纯真上几分呢。
- B! N) c8 |2 q V8 }6 G
+ V) M4 ?' h! m" b8 [ 出于地域性缘故,像桑多-瓦雷兹这样为数不小的一批东欧作曲家在世界舞台上很难找到“市场”,无疑是个让人惋惜的事实。如果听者感兴趣,需要主动去挖掘才是,否则真没有相隔几个大陆之外的乐迷会注意到的。中国作曲家郭文景的话仿佛又一次回响在我们耳边:“文化里健康、有力的要素一定要到民间文化中去寻找……不过它们大多需要升华,毕竟层次有限。”, O8 Q0 m' l5 Y y2 f5 J+ q1 j
$ S) W- W" I# S4 g
当然,本枚唱片还有一位“大拿”级人物不该忽略——小提琴奏鸣曲的演绎者,土生土长的布达佩斯人盖伯尔-塔卡奇-纳吉(Gabor Takacs-Nagy)。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对他的名字有印象,因为著名的塔卡奇四重奏组(Takacs Quartet)就是由他发起的,也算东欧乐坛共仰的元老了。塔卡奇-纳吉8岁学习小提琴,后获1979年胡拜大赛的头名,拜过米尔斯坦为师,独奏功底之深自是不用多说。
3 a; c: h. e4 P Z
' e& B0 |2 b- x: h2 T 不过年纪略大之后,塔卡奇-纳吉的独奏机会慢慢变少,在同胞大师索尔蒂的一句鞭策下:“盖伯尔,你的身体语言那么清晰自然,成为一个好指挥不难!”,便开始专注于乐队指挥和室内乐组织。他在生活中格外爱好足球(是不是绿茵场上伟大的匈牙利传统使然?),曾拿足球对音乐作了个有趣的比喻:“你还别说,那是非常像的两件事!关键就是每一刻谁在控球(控制旋律)!其他人需要做的事,就是仔细观察(倾听),然后全力参与进来。率领一支乐队的最大挑战,不外乎是教会乐手们怎样聆听。”许多年来,塔卡奇-纳吉一直尽心尽责发扬与延续着匈牙利民族的音乐遗产。这么想来,这枚Hungaroton唱片独具慧眼地选中了一般人不熟悉的桑多-瓦雷兹,也就不奇怪了。 H! U6 m7 o6 k. F7 U0 v
) U4 G, J' v! Q, e4 e,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