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管里的中国故事/ K7 q& M \2 J m* P8 c+ S% `
9 i6 Q9 D5 {$ |$ V
管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素有大管、小管之分。大管的管体粗而长,音色浑厚、沉稳、粗壮。小管的管体细而短,音色清脆、明亮、细腻。二者体状大同小异。现在流行的管子有:河北大管、东北双管、山西小管等。
8 A0 r/ s W7 N- ^6 E' p: g& R& D0 g) S
山西小管流行于晋北地区(忻州、定襄、原平、五台等地)民间鼓乐班,用以吹奏戏曲及民间小曲和歌曲。在寺庙或道观中,也用以吹奏佛教和道教音乐。山西小管是山西“八大套”音乐的主奏乐器,通常只有筒音作do和sol两个调(也就是G调和D调)。此前山西乐界还没有大管的流行。
! D7 [/ e6 g; S/ j) X; C
+ E g1 }& `3 d' h, ]1 d 唢呐演奏家王高林不仅在唢呐演奏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也是民族管乐改良家。根据多年的演奏实践,王高林与中国吴氏管乐社吴景馨女士共同研发、创新、制做的实用新型“山西大管”于2012年11月正式问世。他们在挖掘、开发管子的潜力和表现力的同时进一步实践开发、传承民族管乐,并填补了山西没有大管的空白。由于“山西大管”不加键、不添孔,只是在上下管口处设计了“变调插管”,就可起到变调和调音的作用。并在原有小管的基础上,在管体下口设计配备了木质或金属扩音喇叭,增强了音色厚度、亮度,扩大了音量、拓宽了音域、增强了管子的表现力。一经搬上舞台就受到广泛好评。
8 |, H$ o! b5 _) o
, N# f' S( \3 W4 h 由王高林特为这款创新乐器创作的乐曲《猫戏老鼠》运用山西大管特有的生动、诙谐的语汇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年的寓言故事,阐述了一个千年不变的规律:老鼠再大也是怕猫的。( R0 N& r" i7 J d7 p
4 `( N# _: R& e5 _! r6 ]! H" z
乐曲以山西祁太秧歌《偷南瓜》的音乐素材为基调,发展编写而成。共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老鼠出洞”,长音指颤音由弱渐强加上顿音的组合,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老鼠出洞探头探脑、谨慎小心的形象。当八分音符单吐节奏型由慢渐快起来,表现老鼠逐渐胆大起来,几个小二度的下滑音加花舌是曲作者对猫打呼噜的描写。& u; e7 `" a4 f1 @* S, \
3 l1 ?- X: [1 O1 o0 Q$ f
第二段,“老鼠偷食”一个中速的小过门后,“偷南瓜”的音乐旋律响起。祁太秧歌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它曲调淳朴、音调别致、特色鲜明,将这种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诙谐幽默的曲调用在这里实在是恰到好处。民歌素材的选用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乐曲需要发展变化而来。1 J8 f' c7 V/ W; I( u
" T' |, X, k9 I1 P 第三段,“猫戏鼠”音乐素材依然来源于主题,曲作者以上下对句的形式表现出猫与老鼠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生动场面。在该段最后的那一声“猫叫”可以看出,猫生气了。继而进入到更为激烈也更为有趣的第四段“猫捉老鼠”,该段在节奏上运用了“紧打慢唱”的节奏型描写了猫追老鼠的热烈场面,对话式的对句是对猫和老鼠拟人化的刻画,活像一对生灵在互相调侃。在一串旋律递进攀升之后,十六分音符连续表现的激烈场面下,老鼠终被猫捉住。
- p1 G- \) a; j' `5 m% s2 e
% b0 a% y. x- C2 l8 y! w5 i 第五段,“老鼠被捉”,在鼠叫几声模仿下,乐曲也进入尾声,依然是主题元素的发展变化。以猫的获胜结束全曲。
1 s( _& ?0 } O
0 I5 n! q/ h$ w4 c9 Z% u 整首音乐以诡秘、得意、戏耍、追赶、吼叫等诙谐的音乐情绪,以颤音、吐音、打音、滑音、花舌等演奏技巧,风趣地表现了大自然中猫与老鼠的天性。
0 D5 Z i: p4 P1 ?7 h; x& r" C- R# M
' e, T4 x# y! ^, d6 a$ L+ U# m 这首乐曲也可用大管、小管二重奏的形式来演奏,更为风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