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横银河,洗亮星星烁,地上淌沂河,哺育圣贤多……”近日,由临沂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承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跨界融合舞台剧《沂蒙组歌》于临沂大剧院亮相。在《红日耀沂蒙》、《九间棚》、《红色商都》等振奋人心的歌曲和一幕幕再现历史的情景表演中,沂蒙人民爱党爱军、艰苦奋斗、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3 R+ N, C" r# A! Y
8 n4 K* Q( u1 U% y 扎根生活寻灵感之源
- N2 F% W# Y5 \. `2 H* V- y9 C* O h8 {" V
“娘劝好儿媳啊,咱孩没了可再生,娘说遗孤有闪失,烈士就断了根,娘啊张开胳膊,老鹰护着小鹰飞,革命自有后来人……”这是《沂蒙组歌》中《沂蒙娘亲》的歌词,一个个活现沂蒙母亲舍骨肉、报深恩的场景,无不让观众“身临其境”。
) G3 b+ x/ Q) W8 c
! B6 Z) F" O, _ 《沂蒙组歌》由序曲《沂蒙圣贤歌》、《愚公新传》、《老区新歌》、《信仰永恒》四个乐章及尾声《共和国,今天的沂蒙对你说》16支歌曲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沂蒙人民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开拓精神。
* A g9 ]0 f1 {( z
3 F/ @ x$ W4 ?3 y$ Q 该剧艺术总监、作词曲波坦言,对于沂蒙人民,自己有种特殊的“情结”,从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走进沂蒙山起,他前前后后已有30多次来到老区。“在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诸多元素中,我首先呈现的是这部作品的人民性。沂蒙人民是这部作品的主体,让观众感动、让作品生辉的也是他们于生活中的故事和形象。”" R/ j9 g) ]) H2 D. m3 k
: k1 F7 r: \. k% E0 R 组歌中一首生动、深情的《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为背景创作而成,灵感则来源于主创人员到临沭县朱村采风时与“老支前”的当面交谈。“有感于沂蒙人民对党的深切爱戴,回来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写下了‘不忘从哪里来,才知往哪里走’的歌词。像《红嫂》、《永远的新娘》几首歌词,也都是一气呵成写就的。”曲波说。
% q: }, L: ]4 P4 L6 ]
, x5 Q) d y" Q5 M! B7 @ 展示沂蒙精神的根与魂 z5 n. M( A8 I( J: g6 a7 ^$ N
7 A1 u/ d! r6 }' x8 W6 n" m 201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临沂市就创作了以渊子崖保卫战为背景的《沂蒙红崖》,同样为词作者的曲波至今仍记得到板泉镇渊子崖村采风时的感受:“在村北岭的一座紫红色六角七级纪念塔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单听别人讲也许感觉不出什么,只有站在面前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震撼。”) N- J! p6 n+ J
. ?4 X b" ~% _5 t
在曲波看来,沂蒙精神有很多种表现样式,如果说《沂蒙红崖》是一个从特定时空、典型事件进行切入的“断代史”,那么《沂蒙组歌》更像一部“通史”,“全景式”地展现了沂蒙精神的源与流、根与魂。, ~( T+ f: t! Y, @# W5 V! n
5 v3 b2 ^' z6 Z, B: p* ~! V
“序曲《沂蒙圣贤歌》通过沂蒙娃娃的视角,讲述了沂蒙一带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第一乐章《红日耀沂蒙》、《铁靠山》这些歌曲,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血肉情、鱼水情;第二乐章《愚公新传》的词曲以一种‘将灵魂勒进肩膀’的豪迈,表现沂蒙人民不等不靠、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第三乐章《老区新歌》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诚信沂蒙、红色商都过程中沂蒙精神的传承;第四乐章《信仰永恒》及尾声,表达的是老区人民对共和国、对党永不更改的依恋。”曲波坦言,与《沂蒙红崖》那种舍生取义的震撼不同,《沂蒙组歌》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感动——通过对沂蒙本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现代商贸文化内涵的开掘,展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沂蒙儿女骨子里一脉相承的信念与力量。
5 r6 T" Y6 Q" o3 e1 t4 _* |) q
9 C+ W7 z' f( I5 v- P/ B8 Z- T “这种力量也体现在演员身上。”情景设计高志东介绍,全剧300多个演员中,有许多是不计任何报酬的社会人员,也有的演员是祖孙三代或一家三口“齐上阵”,“沂蒙人那种团结精诚、开拓奋进不光在戏里,也流淌在生活中每个角落。”1 m$ j& L3 |# o' l7 ]
2 ?, [$ _" ?$ O. u$ \3 _ 舞台呈现以情动人
: q5 }7 j, |: k1 v+ o( g0 l& {& g$ _* ]
“组歌有合唱、领唱、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演员有万山红、于乃久等北京歌唱家,还有临沂市文化馆、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等专业和业余团队的演员,为此,我们采取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分小组排练,而真正用于后期合成的时间仅有5天。”该剧总导演薛岩说。
b. @ G3 Z& b# ]" _5 `5 b2 u! K
7 n' o/ K3 h2 _, Y, w$ V “《沂蒙组歌》的定位是一台跨界融合剧,为将沂蒙精神立体化地展现在舞台上,我们不光追求音乐元素的好听,更追求故事性与可看性。”该剧总导演李凡修举例说,在歌曲《红嫂》中,并没有沿用以往舞台上惯用的“熬鸡汤”“乳汁救伤员”,而是通过演唱者与角色的“隔空对话”,表达出沂蒙红嫂与战士的鱼水深情,而在歌曲《别故园》、《九间棚》中,领唱与情景表演或伴舞的演员们一同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响应号召、毫无怨言地离别家乡成为“新移民”,积极投入新家园建设的历史画面。“我们会唱着《九间棚》倍加努力地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九间棚党委书记刘嘉坤看完演出激动地说。
* w3 }8 G0 _2 \$ `% `! D6 W! D# T4 U( o/ X$ S7 X0 d3 z% u% C1 z- k
首演之后,《沂蒙组歌》的演唱、表演团队将陆续本土化,一方面,将作为文化惠民演出的组成部分,丰富广大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将与红色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精品力作。震惊和惊讶,就是这个道理。”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文艺评论家孙豹隐认为,《秦豫情》在多个层面上达到了好戏的标准,希望西安豫剧团上下精益求精,让《秦豫情》再上台阶,让好戏有更大的前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