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鸟”主题?别再误人子弟了!9 N/ x; D8 I! O' g" t& V9 Y
; K4 D; Y% z0 V* w% F- J9 G% m
近日,我受邀参加一个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培训项目,负责对老师们的微课教学进行点评。其中一位老师上的是人音版教材曲目《一只鸟仔》,教师介绍该曲的歌词大意内容令我瞠目结舌。她这样说:“一天清晨,鸟仔和好朋友水鸡一起从台湾出发来大陆旅游,在飞行途中,鸟仔感到口渴,就来到一条水沟边喝水,发现了这片美丽的森林,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不知不觉迷了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水鸡还站在田地边呼喊着鸟仔,它找不到朋友好焦急好孤独啊!看来,鸟儿遇到困难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然后,她开始教唱这首歌曲,最后强调,通过学习这首台湾童谣,要小朋友从小懂得爱鸟、护鸟。可以说,老师这样教,完全是望文生义,没能理解这首作品的真正内涵。5 { [/ Y; ?2 w4 `/ w$ H8 d
3 \" K1 y/ H7 ]# A9 A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教学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因此,正确理解不同音乐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传达较为准确的音乐信息,避免自以为是的“误读”,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应有的理念。3 ]8 F1 [& P4 U7 S, S
0 J4 X! c" R2 U 台湾民歌《一只鸟仔》的歌词分别描绘了一只鸟仔、水鸡仔(青蛙)、小鸭子清早起来凄惨哀嚎、孤独无助的形象,令人心生怜悯。从歌词来看,“一只鸟仔”并不是全曲的主题,还有其他小动物,因此歌曲的主题就不是“爱鸟”、“护鸟”,否则“爱鸭、护鸭”的说法就很牵强。这首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形象描绘活灵活现,一只鸟仔(青蛙、小鸭子)“找不到伴”、“找不到窝”,重点通过这些形只影单的小动物表达孤独、凄凉和无奈的心理。歌词明显表现的是痛苦、悲哀的内容,而曲调却略显夸张,情绪欢快诙谐。为什么词曲情感表达出现不一致呢?这要从产生这首台湾民歌的文化背景说起。
5 b2 L6 y8 ~2 M3 W2 x9 z( u, B0 p. Y+ T. d0 ^1 e
台湾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明清开始大量的内陆人口移民台湾,至清代,台湾移民社会基本形成,移民主体来自福建、广东,少量来自浙江、江西等。台湾早期移民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罗汉脚”(单身男人或无业游民)成为主要社会群体,社会不稳定,械斗随处可见,民歌《一只鸟仔》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艰辛、恶劣的生活环境又锤炼了台湾移民坚韧的性格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台湾移民形成特有的抗压、豁达的地域性格。《一只鸟仔》就是当时“罗汉脚”们的生活写照。虽然内心充满孤独、煎熬和无助,表面上却能轻松调侃,乐观面对,笑对人生。对台湾民歌的理解,要建立在台湾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上进行解读和文化诠释。
* e3 X) B( h7 W' ?3 t, b9 s5 e: R, o( o; I- d
上网搜索有关《一只鸟仔》的教案,无不充斥“爱鸟”、“护鸟”的主题,甚至是“台湾鸟儿飞到大陆来旅游”的瞎掰。在我看来,完全是对文化的恶搞,“一本正经地瞎胡闹”,暴露了许多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老师严重的文化缺失。台湾文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老师在备课时应该了解地域文化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望文生义,随意联想。许多教案都关注到要教好民歌《一只鸟仔》中“下滑音”,要“唱出台湾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到底下滑音怎么“滑”、为什么要这么“滑”,这些关键问题并没能从教案中看出教师应有的思考和深究。
3 f$ o' |" p2 R! `$ f- n; u& t: N; m6 t3 U3 b
民歌来源于生活,是“一方人的心声”,是这一方人现实生活的缩影,反映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教唱民歌,就是传承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不要简单“娱乐化”。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们,恳求你们多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吧,不要再误人子弟了。
% W! t* K7 U, Z* q& I& |3 {7 C& s @% ~3 w; M4 Q, z!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