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和地利 浑然一体
! J# l. Y5 N4 m! @" O, a* ~
' m) a/ ]; f' i7 X H; p% N 在巴洛克乃至更早的文艺复兴时代,较小的配器和较轻的发声极其适合在混响较大的教堂演出。当演出方和演出场地浑然天成情投意合之时,便也是听众无比陶醉之刻。
. ]2 N- x9 [4 K( X0 x# \# ] O2 n( `' s+ D& H( H
6月20日,笔者便聆听了一场如此这般的音乐会。时逢第44届伊斯坦布尔音乐节举办地热火朝天之际。当晚,笔者来到伊斯坦布尔伊莲娜教堂。教堂建于公元四世纪,如今已是一座博物馆。临时搭建的观众席上盖着巨大的安全网,防止屋顶碎石跌落。% K& j* F8 n7 d1 n' W/ v+ V
0 @6 I, H" N5 a2 f9 f. t 在灯光照亮的十字架和安全网下演出的,是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和法国女高音帕特里莎-帕迪庞。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因为地缘的关系,在演奏维瓦尔第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德国的干涩和法国的铺张在意大利古乐团下变成了精致和灵动的结合。音乐会担任羽管键琴及指挥的是该乐团的创始人安德里亚-马尔康。抢尽风头的莫过于帕迪庞。帕迪庞此番初次造访伊斯坦布尔,演唱了亨德尔《阿尔钦那》、《裘利奥-凯撒》、《阿里奥丹特》和《李纳尔多》的选段。虽然中国乐迷已经熟悉了从女高音曹秀美到女中音乔伊斯-迪多纳托演唱的巴洛克歌剧选段,现场感受帕迪庞的倾情投入,还是能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舞台表现力。帕迪庞不愧为“舞台疯魔”的称号,无论是花腔还是一个音高里做出的轻响幅度都令人叹为观止。从她的演唱里,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与剧情吻合的表演桥段,平静、癫狂、绝望、喜悦等人间百态都得到充分体现,扣人心弦,现场的感染力绝非唱片可以比拟。& G" y* P) V9 o* O- x- A$ |
4 V" [, I4 E2 g% e4 \; O: k
指挥家安德烈-马尔康并不像大多数巴洛克乐团的羽管键琴兼指挥那样坐在舞台前方从侧面指挥乐团,而是站立着面对乐师从键盘上指挥。与乐团走向垂直摆放的羽管键琴,的确会导致通奏低音的声音偏弱,因此尤为需要乐团的包容。好在,这场按照A=417赫兹基准音定调的威尼斯巴洛克古乐团很好地控制了局面。
, _3 l" Z) C# r( n# ^( h! P3 G2 K3 I, Z5 ~0 `7 \
最后,是教堂的建声效果与整场音乐会气场吻合。砖石结构的伊莲娜教堂,残垣破壁而不是光鲜的大理石,恰恰为乐团和女高音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混响时间。听觉上一首首珠圆玉润的音乐反倒与视觉上破败不堪的古老教堂形成有益的互补。从这一强烈的联觉反差中,诞生了一台天时地利人和的巴洛克歌剧精选音乐会。
! r e0 d4 [ y; f, G% D H
( h/ D a2 u# m/ q3 \8 k s.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