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内乐声悠扬,温情满满。在作曲家何占豪的主持下,“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建系60周年”庆祝音乐会在此上演。何占豪鲜有主持音乐会的经历,但他却语调温婉,煽情有度,幽默相间,他见证了上音民乐系走过的六十年峥嵘岁月,亲历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事业探索的艰难历程,所以,聊起的尘封于历史中的那些民乐轶事,也就格外引人入胜。. h& y3 V* c/ |
0 i0 H7 E/ j) n: P( } 岁月之流韵( T! U U: m) T( a" V2 z
* k( w; Z5 C0 u n6 W
琴筝笛笙,扬琴胡琴,琵琶锣鼓,丝竹管弦,体裁样式齐全,古曲新作同辉,庆祝音乐会全面荟萃了乐人、乐曲、乐器,汇集了独奏、重奏、合奏乐器中的岁月留声,展现了曾经的流转乐韵,呈现了上音民族音乐系在演奏、创作、研究上综合发展的特色学科之路。音乐会汇集老中青幼几代民乐人,演绎的也许并不是自己最好的技艺,但却奉献出自己对民乐系满满的深情,是六十甲子跨度中的上音民乐系发展中的典藏记忆。+ y: P4 i2 Z5 O0 Z
3 D9 m$ K/ H) Y# w
96岁高龄的“笛王”陆春龄用巴乌奏起了他的《节日舞曲》,用竹笛吹着《小放牛》与詹永明、唐俊乔、张煜等笛乐名家共祝甲子盛典。在女指挥家吴强执棒下,陆老的魅力与活力不输当年,韵味却更加醇厚;80岁的当代民乐指挥奠基性人物夏飞云挥起了于会泳、胡登跳创作于1958年的影响海内外的名作《闯将令》和李民雄的代表作《龙腾虎跃》;年逾古稀的浙派古筝传人孙文妍与已经成为演奏名家的王蔚、祁瑶一起奏起了古韵悠远的《月儿高》;同样年逾古稀的、现代笙乐艺术的代表人物徐超铭,带来了他改编于1988年的《朝元歌》;丝弦五重奏组合演奏了被誉为现代民族室内乐的奠基人胡登跳的代表作《欢乐的夜晚》与《阳关三叠》,现代江南丝竹的代表人物成海华与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奖的团队带来了《行街》;广陵传人张子谦的得意弟子、现代琴乐的代表人物戴晓莲呈现了卫仲乐演奏版的《流水》,吴之珉等七位当代二胡名家齐奏名家陆修棠创作于1937年的《怀乡曲》……
3 n8 |/ N( J6 M* h3 H; n7 [1 v/ ?& ?1 _& u9 l
经典与精彩演奏协调呈现,学统与薪火相承相传,民乐人带着各自的成名之作,带着中国民族音乐跋涉征程中的印记,激起了现场民乐人的由内而外的热情,让人们回望了弥久醇香的上音民乐历史。9 z0 Y! ]5 |0 o- [4 f6 m6 d# E
' ]9 b. o0 L; q: f1 f
低调的华丽/ U2 H- q" @* }: p
3 D% u5 i, [3 W/ t, C! x' |0 Y) o 1956年初夏,在全国轰轰烈烈发展民族文化的大潮声中,学贯中西的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作曲家沈知白在致力于民族音乐发展理念的贺绿汀院长的关怀下,将民族音乐的现代学科发展大旗悄然举起。沈知白是典型的中国式文人,充满智慧却不事宣扬,深谙古今中外音乐之道,人性化的人文情怀使他能聚集起当时的民乐大家,如卫仲乐、金祖礼、王巽之、于会泳、高厚永、胡登跳、夏野等人,将上世纪50年代无甚基础的上音民族音乐推展为黄金年代,其演奏、创作、指导(后发展为理论研究)的综合民族音乐观,诠释了低调的华丽。( |2 `4 S; B" M: L5 W6 Y3 O
+ G, {' J9 q% ?$ y% j! w
沈知白统筹学科,披荆斩棘地建构民族音乐的大厦。在他的敦促下,胡登跳完成了《民族管弦乐法》,于会泳完成了《腔词关系》,夏野完成了《戏曲音乐》及《中国古代音乐简史》,高厚永完成了《民族器乐理论》等奠基性著作,此外,他还亲力亲为地翻译世界民族音乐资料,筚路蓝缕地拓荒性主编“音乐理论丛书”、《辞海》,编写《中国音乐史纲要》等。他还循循善诱引导后学,李民雄、夏飞云、吴之珉、林友仁、项斯华、陈应时、朱晓谷等就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民族音乐之路的。
7 C9 v& o6 H* o* ]
6 }( s0 f9 b6 b; u8 m 1959年9月20日,在上海音乐厅落成典礼音乐会上,上音民音系就以《闹元宵》、《今夕》、《春江花月夜》等合奏曲,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民乐的亮丽之美上,大江东去的豪迈与小家碧玉的柔情在那一刻映入观众的眼帘。那时候组创的《闯将令》、《闹元宵》、《百花争艳》也成为沪上最亮丽的风景,与1963年“上海之春”上惊艳夺冠的闵慧芬、在“全国首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琵琶专业教材会议”上获教材奖的陆修棠等,共同诠释了低调中蕴藏的民族音乐华丽之声。7 e* Y# s( G2 ~* L5 U
9 l, l' m, g# Y; o 1961年,民间艺人孙文明受邀担任二胡教员,由此拉开了民间音乐家进入高校的序幕,全国为之效仿,丁喜才、朱勤甫等后继者,多已成为日后的名家。他们带着山野之声脚注了民族音乐发展别样华丽,而这种民间艺术的融入才是民族音乐有着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和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n! M6 L7 }6 J" X/ h* x* L
7 `, h% Y, u' J' a# m 多元的时代
8 W x/ ?; x1 r" T4 d" D- |* ?
& j- A" G+ D, m9 d0 Q6 J 1980年3月,上音民乐系迎来了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许这位意大利民乐爱好者不知道他开辟一个新纪元,这就是改革开放后上音更为多元的时代。5月,日本雅乐团来访。1981年,美国总统卡特到访,听到了徐超铭的芦笙曲《吹起芦笙唱丰收》后欣然鼓掌应和。1982年6月,菲律宾马克斯夫人进入到二胡教学的课堂。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湖心亭聆听了陆春龄的竹笛演奏。此后,“民乐外交”成为上音的特色品牌,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促其成为多元时代的宠儿。
! ~; E( C- \" X' _
' a8 t" I- g( f# z9 p# d! S7 g 此时悄然崛起的古乐研究热潮在青年学者中发扬光大,作曲家、理论家叶栋于1982年3月的全国会议上发布其翻译的《敦煌琵琶曲谱》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本“天书”的解译促进了民族音乐成为国际化的显学。1984年初,他在叶绪然等乐器家的帮助下举行了仿唐琵琶合奏乐音乐会。英国剑桥学派专家L-毕铿带领使团拜访上海音乐学院,由此打开了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的大门,陈应时、何昌林、应有勤、赵晓生、席臻贯等先后推波助澜,使中国古乐谱研究蔚为壮观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 j+ ?% `5 d; x2 @9 H7 C; I4 J6 i- ^
1985年11月1日,“卫仲乐教授艺术生涯六十周年”庆祝音乐会吸引了国内外五百余位民乐人士的参与,卫仲乐与其弟子演奏的《醉渔唱晚》、《阳关三叠》、《流水操》等,成为继承发扬民族音乐的代名词。1986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隔十年后再次集中播放与推介“丝弦五重奏”的作品,此时的演奏家已经换成了第二代,方魏玲、郭敏清、吴强、周丽娟、许菱子等五位女性演奏家赋予重奏曲更为唯美曼妙的乐境,她们在1989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精彩亮相不仅使“丝弦五重奏”广为国内外所认知,更是开启了此后几代乐人的国际舞台亮相序幕。卫、胡二位民乐大师是民乐多元时代的建构者,推展出民乐新时代的新气象,《江畔》、《A音的随想》、《跃龙》等成为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的杰出代表。$ h& w( v# \( d" k
3 Z. |0 b0 w X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族音乐系传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精神,二胡演奏家王永德、琵琶演奏家李景侠等也是秉承这一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民族音乐观而继续的前行者。
3 D0 D/ w) O4 a5 a
% K, A9 i5 w& N9 G2 A) D8 W 2006年,已有三部“二胡狂想曲”成就的作曲家王建民入主民族音乐系,他将20世纪末经何占豪恢复起来的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继续发展,在重合奏教研室建构的基础上,发起了民族室内乐创作的时代引领性大旗,至今已逾九届。其中,2008年在央视上以超百分的金豈组合夺冠而为业界津津乐道,成为又一次民族音乐在演、创、研层面上大创丰碑的新纪元。1 U) }2 ?% e, Y* h
% {' e0 q8 C! q9 B0 h% Z2 S
“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与大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民族音乐在60年的发展中,经朱英、丁善德、谭小麟、吴伯超、蒋风之、陈振铎、甘涛等人的铺垫,及沈知白、卫仲乐、胡登跳、何占豪、王永德、李景侠、王建民等人不断时代审美融入的特色建构,上音民乐系留下了数不尽的经典瞬间,流芳乐韵,留下了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无数的令人流连回味的佳话。) u8 Z) E+ J6 o6 q- a(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