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团队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首次音乐表演心理讲座音乐会,展示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教学”与“音乐表演心理”方面的教学实力和教育理念。当天,可容纳千人的大音乐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K/ x8 x6 P; P' P. ~- G
0 m! x$ a' L/ t$ O6 K: z9 J& p) E 破解声乐教学8大困惑- S2 W5 t1 Q& L+ [4 K
6 v( j; Z U; D. `' ]/ H+ f+ M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茂平教授介绍,音乐表演心理学是一门前沿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音乐表演活动中的生理活动规律、音乐表演艺术创造中的心理活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音乐表演心理障碍的矫正等等。近年来,郑茂平结合自己的专业,将音乐表演心理学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认为,搞音乐表演的人需要改变观念,要用音乐表演心理学对表演中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进行指导,逐渐构建中国音乐表演的话语体系。) p0 T# C! H9 Y& y d9 Z
/ V/ Q9 E, | G7 d3 |8 r- I. z( k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声乐专业研一学生杨迦雁在音乐会上演唱了歌曲并接受了郑茂平的现场指导。“郑老师对我的演唱评价是‘略显苍白’,他说,不少唱民歌的学生嗓子很好,但是唱歌没有味道,这也是令学生感到困惑的一大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歌曲的发源地情况、传统文化、歌曲内涵不了解,对民歌故乡特有的音乐语汇的表现方式不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在原作品的风格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无法体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认识。”通过这次讲座,杨迦雁深刻地认识到,歌唱中,“情”的表现核心是真与美的统一,歌唱者的情感表现能力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表现效果,这种表现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歌唱者对作品透彻的感受和理解、演唱者的表现意识与表现手段的运用;而“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它的传达是多方面的,如声音、情感、语言、润腔等。将音乐表演心理学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加深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更好地表现歌曲中应有的“情”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