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好的录音作品应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民乐相比西洋乐从录音方面来说难度要大一点,在节目录制前,需进行多方面考虑及分析,作精心的准备工作。下面以录制古筝独奏为例,介绍民乐的录制要点。
* R4 ^! N/ S% A# G d8 k0 y: F 首先是考虑环境问题。录音地点在上海广播大厦的3号棚,这个录音棚宽10m,深12m,高约7m;两侧共有18扇可转动打开或关上的墙板。打开时,处于吸声状态,混响时间为0.8s左右;关上后为扩散状态,混响时间变为1.1s左右。录音棚的顶部有四块大扩散板,主要模拟舞台上部的扩散状况。声学测量数据表明,录音棚的频响和混响衰减等曲线均较理想,在这次录音中笔者认为应关上两侧墙板(即扩散状态)。因为这时的混响时间1.1s比较适合这种曲目,而且扩散后声场活跃,会有良好的空间感。 T! A' V2 ?4 o& G8 p; `- _/ a
第二是考虑话筒的布局问题。在这个作品中乐器不多,有古筝、笙和笛子三件乐器。使用一对小AB制的话筒比较合适,因为大AB制会使声像太宽,定位模糊。若采用XY制,因没有拾取时间差,定位虽好,但空间感可能差一些。 + c( x% X, l! J' m
录音中是否要使用点话筒(即辅助话筒)呢?若采用点话筒,虽然乐器间的比例可调节了,声音也清晰了,但破坏了自然的层次感,得不偿失。 ) N& @9 ~ \) H0 Z
第三是考虑乐队的声像宽度。因为只有三件乐器,乐器在两音箱之间的声像不能太宽,不能给人一种夸张、不自然的感觉。笙与笛子演奏者的位置应在立体声话筒的夹角范围内,它们的声像宽度占音箱之间宽度的六成左右较为适宜,这可通过调整立体声话筒的夹角等方法来实现。在实际操作时,应将两路立体声模块的声像电位器拉开到极端位置,以充分体现环境的宽度。
! s% p- G. g, O2 b0 R; N 第四是选择话筒问题。录音室有德国Neumann的U87和一对心形指向的日本SANKEN CU-44X话筒,都是电容话筒,性能良好。用U87组成立体声话筒时,应注意选用性能接近的2支话筒。具体选用哪一对话筒,到时可将两对话筒放在同一位置上试听、比较,再作取舍。因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得出的结论较真实。 8 W, Z7 X# e3 q1 B5 m
在试音过程中,先将一对SANKEN CU-44X话筒放在其专用的防振架上,两话筒间距20cm,夹角80°。然后,又将2支U87话筒装在立体声“扁担”架上,调整间距、夹角,使之与SANKEN话筒相同,并把它们置于乐队前几乎相同的地方,再输入调音台中。经过反复切换试听后发现,两种话筒的音色差不多,但在立体声声像的表现上不一样。SANKEN话筒要好得多,声像定位清楚、稳定,而U87话筒的声像定位不太稳定,有漂移现象。这也许是因为两个U87之间的性能有差异而影响了声像定位的结果,而2支SANKEN话筒在出厂时就是原配的一对立体声话筒。 ! c" v# a+ \7 R1 x! a6 _0 C
最后,又将两侧的反射板打开、关上作了比较。反射板打开(即吸声状态)时,声音有些干,空间感差一点。反射板关上(即扩散状态)时,声音圆润、清晰而不混,空间感良好,混响时间也较为合适,所以决定采用反射板的扩散状态。 : o+ y: m2 ]& f7 ]
在乐队排练的过程中,调整了话筒与古筝的距离、伴奏乐器与话筒的距离,使乐器的直达声与环绕的反射声能很好地包融在一起,同时又能体现出独奏乐器与伴奏乐器的层次、深度。然后,又调整了笛子与话筒的距离,使得在整首曲子中,各乐器之间能相互平衡,既要突出独奏乐器,又要使伴奏乐器有很好的衬托作用,互相融为一体。 5 b4 v8 R1 W8 E/ Z! d. [
在录制过程中,没有使用均衡器、混响器、压缩器等处理手段,以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
& Q' f8 T _& }0 c 笔者认为,录音师在平时要大量聆听优秀的民乐录音作品,研究其中的各种录音手法,这样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 l5 Q' E! x. p% p1 l3 a, e* d8 B" x k% W- |; }9 ?" {, ?2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