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41|回复: 1

[原创首发] 大浪淘沙 (琵琶独奏曲)

[复制链接]

3646

积分

8

听众

183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646

活动最佳作品

快乐佳人 发表于 2016-7-3 0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动乱,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道士行业日渐冷落。就在阿炳三十多岁的时候,因病双目先后失明。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阿炳被迫走上流浪卖艺生涯。作为一个民间盲艺人,阿炳饱尝人间的凄惨苦痛,受尽权贵们的欺负凌辱。他所留下的琵琶曲《大浪淘沙》以及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表露了他对人生的威慨,对黑暗的扰争,对未来的向往。
曲调来源:
关于这首乐曲的曲调来源,传说不一,他自己说“也许是从道家学来的吧”,“也许是从僧家学来的吧”,“也许是从街头上听来的吧”,经过查证道家曲牌没有此曲,合奏曲牌中的《大浪淘沙》与此曲也没有相似之处。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在这首乐曲中,既有柔美悠长的旋律,又有刚劲短促的音调,高低起伏的音乐,使人联想翩翩,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有人说这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

乐曲赏析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fa)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段
乐曲的第一段(1-70小节)是慢板,是全曲的主要部分,它由主题(1-11小节)和主题的四次高潮构成。主题旋律抒情优美,情绪含蓄内向。这谐和柔美的旋律所表露的乐思,有如倾诉,有如冥想,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深思。  音乐既有感叹式音调,又有呐喊式的音调,节奏有疏有紧,速度从容不迫,旋律苍劲简洁,伴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生动感人,使人联想翩翩。乐曲描述了作者生活在旧社会,一生饱尝了一切辛酸痛楚的滋味,描述了对旧势力强烈的不满与怨恨,意欲反抗却无能为力,只有埋藏心里的感受。特别是开头“261”三个四分音符是乐曲的引子,力度不强,速度很慢,余音深沉不绝,既如同一个悲愤故事的开头,把人们带入一种黑暗、孤独、寂寞的意境中,带入了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之中,引出后面对一生坎坷的讲述,又像是苦命人一声长长的无奈的叹息,给人以沉重之感。
第二段
第二段(71-90小节)一方面是第一段的对比段,在技法上主耍应用双弹和披的手法,形成双音的连续进行。段落短小,具有过渡性质。 它和第一段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在节奏与音调上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比,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过度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音乐缓起渐快、轻快流畅,节奏规整单一,有不稳定性,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由的向往,描述了作者内心中两种矛盾的思想斗争不断加剧,光明还是黑暗?忍耐还是抗争?[5]
第三段
第三段有如全曲的一个尾部,旋律取材于苏南民间音乐大哎呐曲《将军令》的部分音调。扫弦技法用得很经济(只在关键时刻扫拂几次)。旋律节奏活泼,铿锵有力,在激奋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第三段(90-118小节)是中段的延续,是主体段落的发展与归结,速度较快,节奏多变,力度从mf 加强到ff,铿锵有力,扣人心弦。特别是切分音的出现使音乐更加富有动感,它表现了作者是对未来美好生活,对光明的一种向往,然而现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全曲结尾是一个渐慢的乐句,速度的变化使作者猛地清醒了,又回到了现实,依然是一片黑暗。音乐又进入第一主题:失望与信心交替在旋律中,但仍可以感受到作者依然坚定的向往和没有放弃光明的志向。所以说琵琶曲《大浪淘沙》是阿炳内心世界的写照,是阿炳复杂情感的展现,是阿炳用琵琶演奏的“命运交响曲”。
整体赏析
琵琶曲《大浪淘沙》结构虽分为三段,但第一段是全曲的主体,第二段有如一个过渡,第三段是个短小明快的结尾。因此,他基本上是以一个主题变化发展来表现乐曲思想意境的。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传继写意的特点,乐曲紧紧扣住节奏的对比变化,在旋律高、低、中昔区的反复迁回波动中发展乐思。乐曲虽简练,但在表演艺术上其功夫之深,亦不是一般人轻易可就的。
总的来讲,《大浪淘沙》没有直截了当地述说阿炳自身的坎坷,无论是被社会遗弃的耻辱、羞恨,还是对人生命运的愤懑不平;无论是失去光明的苦痛,还是饱含泪水的憧憬,在阿炳的音乐中是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乐曲是阿炳自己长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之后从心理流露出来的一种音乐。它渗透了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演奏技巧
《大浪淘沙》共分三段,一段为慢板,是全曲的主体段落,二段为短小的过渡段落,三段为稍快的中板。乐曲的风格不同于江南丝竹的小巧秀丽,主段中大量六度以上的大跳,形成了旋律开阔大气的语言风格。在右手演奏技巧上阿炳主用了琵琶的“核心语言”——弹、挑、轮,用基础的点、线语言展现乐曲刚毅的性格。
在琵琶演奏技法的应用上,左手的传统文曲指法吟、带、泛、轮的细巧安排,增添了主题旋律在表现上的艺术威染力。右手除采用弹、挑、双弹技法外,不用其它纷繁的技法,以突出主题旋律。
主题通过变奏,巩固发展了乐思。
变奏一:基本上是主题略有变化的反复加固。结束时去掉原有甩尾而扩充为三小节较为柔和委婉的旋律,有如低声吟唱。
变奏二:乐思得到发展,旋律变化亦稍大。如开始的旋律中清角音的反复应用,造成旋律调式色彩的变化,段落中最高昔的多次强调把情绪推向高潮。
变奏三:变奏二情绪的延续,有如高潮后的余波,结构上压缩为十小节。
变奏四:具有收束的意义。变奏四在结构上虽有扩充,但音调多在中、低音萦回,是情绪上一个内向的发展。
社会影响
经过后世艺术家们的不断提炼,《大浪淘沙》现已成为琵琶传统曲目的经典作品之一。
宋飞于1995年成功的将琵琶曲《大浪淘沙》改编在二胡上演奏,宋飞随王范地学了五年琵琶,能弹奏琵琶曲《大浪淘沙》。她根据自己的弹奏经验,不仅与郑小瑛对改编曲作出了修改,并且在演奏中也体现了原曲的意味。全曲最后的一个拨弹音用的很妙,似乎是将全曲所有的音乐给凝聚、尽收在一个音中,给全曲的意境以高度的概括。
8d5494eef01f3a2930c598069825bc315d607cec.jpg
作者介绍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

,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7 15:55 , Processed in 1.081489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