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珠三角,粤西在广东是经济落后地区,近年来文化上也因此而裹足不前。其实,在历史中,粤西的传统文化颇有特点,有一些民俗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譬如山歌、木偶戏对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是深远的。年例,便是粤西城乡历史悠久的一种普遍习俗,原来是一种贺年、团聚,祭祀春天的仪式。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年例,在新时期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越来越隆重。不过,这种伴随着多种文化元素和审美需求的民俗,似乎越来越隆重高调的同时,也越来越显得铺张浪费、与炫富攀比等浮躁风气如影随形,跟传统的文化价值存在严重错位,显得非常的拧巴。从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一直让人感到自豪的民俗有变质变味的危险,无不令人忧心。1 x$ t' K& I( |: e+ c) d
$ l% y ]) z! ^+ x1 R 对于粤西的年例,很早就有记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宋-《太平寰宇记》)“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清-《茂名县志风俗》)它在当地是最大的节日,但是时间不统一,一般是元宵到农历三月期间,各个乡村各有自己的庆祝日子,持续时间二、三天不等。期间拜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等,四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家每户对亲朋戚友的宴请,非常重视,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人们一年一度为此做足功夫,有些家庭几乎是倾其所有。可见这“贺年例会”的传统的内容,除了祭祀、游神,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之外,其核心还是乡民的亲情欢聚,唱大戏、“聚会作歌”、武术、舞狮、舞蹈等。就音乐而言,粤西的音乐形式大多依附于这一文化当中。譬如唱大戏和木偶戏,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唱大戏是粤剧演出,每个村庄都有戏台(或者是临时搭建),竞相邀请最好的戏班(剧团)来,一般都是连演几个晚上。木偶戏更是一绝,通常是三五成班,甚至是一个人包办所有行当,唱作念打汇于一身,作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活跃于乡间村寨。乡民们喜欢的“土歌”、“小调”基本上都是出自木偶戏和大戏,那些优美的音乐曲调的锤炼和传播就是靠这些走街串巷的艺人。虽然,这些音乐戏剧形式具有宗教意味,是人神共赏。但是在乡村的文化记忆中,年例所承载的东西恰恰是最为厚重的人文价值。那些经典的戏剧故事也是孩子们最初的教育启蒙,其文明价值无可置疑。, P( f! N% Y' A* ?' @+ z1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