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83|回复: 0

[直播视频连接] “中国之声”为谁而歌?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6-5-30 20: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指挥大师郑明勋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的布鲁克纳《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庄严辉煌的乐声之中,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落下了帷幕。在4月8日至29日的21天时间里,12支本土乐团,12位中外指挥家及千余名音乐家共同演绎了一次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线的世纪寻根之旅。
- C& \$ w2 O" g
5 q" K* i; e4 u$ y, o  一幅中国交响乐长卷
; U4 u  A5 V3 I) y+ z$ p* U
# o6 C/ X4 I# ?( J7 ~  历史教科书式的曲目安排构成了本次系列演出的最大亮点。4月8日晚,陈佐湟执棒的贵阳交响乐团以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拉开了开幕特别音乐会的帷幕。从1916年作曲家在德国留学期间写下的这首单管编制乐曲算起,中国交响乐创作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在主办方的精心策划下,经过艺术家们学者式的史料研究和用心演绎,很多记载于历史教科书中难得一闻的作品,再一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怀旧》(黄自,1929)、《台湾舞曲》(江文也,1934)、《海、帆、港》(林声翕,1944-1946)、《新中国交响组曲》(丁善德,1949)、《花月正春风》(周文中,1953)、《山林之歌》(马思聪,1954)等,与《森吉德玛》(贺绿汀,1937)、《梁祝》(何占豪、陈钢,1958)、《黄河》(集体创作,1969)、《雪里梅园》(徐振民,1979)、《炎黄风情》(鲍元恺,1991)、《逝去的时光》(陈其钢,1998)、《第四交响曲》(王西麟,2000)等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共同构成了是一幅兼具历史文献价值和观赏性的中国交响乐发展长卷。. X$ l  n+ o0 a: V: ~, F' W/ d

: q9 K, ?( e" s) q* S" @4 n0 C9 k  作为“交响乐之春”一贯秉承的推动中国交响乐整体水平全面发展宗旨的延续,本次参演的是由陈佐湟、郑小瑛、汤沐海、俞峰、谭利华、张艺、杨洋、林大叶等老中青三代指挥家率领的12支本土乐团。其中既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老牌”国家队,也有贵阳交响乐团、沈阳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台湾长荣交响乐团等来自各省市的乐坛劲旅以及像上海国际青少年管弦乐团这样的新生力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属性、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城市文化孕育的乐团,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整体现状。客观地讲,很多乐团在艺术的呈现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但正是在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国际级舞台上的磨炼,可以让他们迅速成熟起来。
! h0 H" ]& L1 Z6 R, M. n4 p" Z" k. x4 V
  现代音乐为谁而作5 f7 M! {5 W. d( D) j! r6 k& x- C
: b. S1 J! ~  H* ?) b8 w$ U
  乐音虽逝,乐思未断。在音乐为我们带来听觉享受和心灵震撼之余,也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
6 e. \6 l" F" Z; e) ~( L9 I6 \+ b8 r9 u$ ]! [& m+ Q
  “中国之声”为谁而歌?此次入选的34首作品,无论是重新“挖掘”的历史文献,还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都体现了与音乐可听性的统一。这些乐曲作为百年中国交响乐创作的一幅历史长卷,其中蕴含的历史脉络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创作技法上,从早期的师法东西洋、白手起家学习各种风格流派,到融会贯通努力为其注入中国语汇和精神,再到自成风格创造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音乐内涵上,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到对历史民族风物的感怀,直至对国家社会现实的深切观照。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我们记录时代、寄托情感、表达心声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当今天的音乐家们以更为自信、成熟的姿态投身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时,却有意无意地与大众的审美需求渐行渐远。乃至近年来“现代音乐究竟为谁而作”的争论不绝于耳。回想当年,当交响乐被作为开启民智、对话世界的手段而引入中国之时,前辈的艺术家们无不抱着为创作国人喜闻乐见之西乐的理想。而今天看来,这种朴素的理想似乎并未过时。0 t$ X2 y' ?. I8 `& C: Z

4 m4 m" U/ n1 X: [0 {, w. X  中国交响乐作品中缺少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业内外的共识。人们经常感慨,今天的音乐舞台上除了“梁祝”、“黄河”等“老三篇”,很难找到为观众所普遍熟知的经典作品了。经典究竟从何而来呢?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部经典的诞生除了作曲家赋予它的动人音响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艺术家通过富于灵感的二度创作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升华以及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莫不是有着众多的经典演绎的版本,供爱乐者对比聆赏。西方音乐史上更有着门德尔松挖掘巴赫作品重见天日的经典案例。4月9日晚,由汤沐海执棒“国交”演出的《炎黄风情》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部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民俗风情画卷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精炼隽永的交响乐语言深受乐团和听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上演率最高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然而,经由指挥家创造性的诠释挖掘,很多蕴藏在谱面背后的乐思和音响,被他赋予灵性的指挥棒所激活,前所未有的聆赏体验为包括作曲家在内的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客观地说,中国当代创作中不乏具备成为经典作品潜质的优秀之作,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上演率特别是由一流音乐家演出的机会,而被埋没了其真实的艺术价值。今年的“交响乐之春”无疑为我们寻找中国的经典作品,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的窗口。当我们在不断创造新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那些被尘封的宝藏。此次演出的黄自的《怀旧》、周文中的《花月正春风》、徐振民的《雪里梅园》等诸多淡出人们视线的作品,便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6 b9 T$ {/ P9 X: z$ l0 K4 N2 e+ _' O* y
  短短的21天,透过12场精心策划的音乐会,我们不仅得以领略了中国交响乐一个世纪以来发展的大致样貌,更可以从中体会到,当年的艺术家们所开创的努力学习西方不同风格创作技法的同时,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音乐语汇和审美趣味,使这一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成为表达中国情感、传递中国精神之有效手段的创作道路,依然指引着今天的音乐家们不断追求和探索。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2-24 20:34 , Processed in 0.11712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