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粤西雷州半岛,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姑娘歌。
' ~ F9 Y+ p2 x4 i: w# m
5 I" _0 q0 r# Y 独特的历史
. [; G6 V# y6 U8 z
1 c+ n' A( Q5 ]- \' X7 | 姑娘歌采用流行当地的闽南语系次方言“雷州话”演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它由雷州地区的民间歌曲“雷州歌”发展演化而来。早期多为一人走乡串巷地挨门“乞唱”,内容主要是即兴编演的简短祝词。后来发展为一男一女搭档,分持折扇与手巾进行的“对口”表演,内容或逗趣、或答问、或敦情、或歌咏、或劝诫、或祝颂,循环往复,即兴发挥,以至引来观众参与,“斗歌”竞赛。其中的女演员俗称“姑娘”,男演员俗称“相角”,并以女演员为主进行演唱,“姑娘歌”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而随着演唱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欣赏需求的不断提高,于二人对唱短篇节目的表演之外,又出现了多人分行当依角色说唱叙述有人物和情节的长篇节目,并且最终形成形式稳定、形态典范的说书表演形式。与早期一个人的流动式“乞唱”和两个人搭档的踏歌式“对唱”不同,“说唱”表演的姑娘歌节目,由于内容丰富且篇幅较长,通常会由二至八人围桌而坐,配合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孕育生成了角色化表演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 r$ _5 {, L: f* t4 ~+ Y- f9 z
4 u$ n8 v3 j B8 a2 g1 N& Q0 ^0 Z 因为源于“雷歌”,姑娘歌的唱腔曲调延续了传统“雷歌”的节奏与旋律,只是随着曲艺化唱叙表达的需要,将“雷歌”以音乐性为主的抒情性“歌唱”,转换成为语言性为主的叙述性“说唱”;又因“雷歌”包括了劳动号子、生活歌谣、情爱吟咏、礼仪曲调与颂神祝祷等等的各式曲调,以此化用而来的姑娘歌唱腔,也便拥有了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除20世纪50年代一度出现过采用笛子及弓弦与弹拨乐器伴奏表演的情形,其他所有的姑娘歌表演,均属无器乐伴奏的徒口说唱。唱词的格式,也主要沿用了“雷歌”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四三句格、两句换韵的通常体裁。较之“乞唱”时期的流动游走和“说唱”长篇节目的坐着叙述,“对唱”演出配以表情动作、身姿意态及来回换位、边唱边舞的所谓“对面逢”表演,也是姑娘歌引人入胜的一大看点。) w; ~# q( @4 ?5 h
$ [) i$ b t0 z7 l& t
作为一种形态独特的曲艺说书形式,姑娘歌不仅有着自身艺术所固有的娱乐、教化、认识和审美功能,而且有着服务当地民众精神信仰及习俗活动的仪式载体与民俗功能。它不光“自娱娱人”,还能“颂神娱神”。所演节目的题材类型,因此也有着诸如歌颂神灵、祈祷祝敬、祈福祭拜、酬告还愿等意味的小段式“颂神歌”,还有着包括谈天论地、敦情说理、辩难评议、斗嘴竞技等等内容的短篇式“对唱歌”,更有蕴含了启蒙励志、警世醒顽、宣孝戒赌、抑恶扬善等思想的长篇式“劝世歌”。从而在承载相应世俗礼仪的实用功能之外,极大地焕发着自身艺术启迪民众智慧、开示生活哲理、提供教化手段和引领社会风尚的审美力量。它既是连接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桥梁纽带,又是沟通现实诉求与理想追求的审美凭籍,更是构筑精神高地与思想价值的化育手段。要了解雷州民众的生活与追求,姑娘歌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又便捷的窗口与通道;要感受雷州民众的心灵与精神,姑娘歌是一副特别生动而又鲜活的审美表情。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审美功能,都是非常独特而又丰富的。
, E& s( P; N- ~2 Q& ^7 }3 V, s+ U0 Z0 ~
严峻的现实8 P/ Q4 v0 k9 x
. ?4 D: ?* F) U4 [/ [! J* D# n- q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和社会现代化步履的不断加快,这种传统艺术的现代生存与现实发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广东省人民政府早在2006年4月就将姑娘歌确认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了重点关切和保护的范围,并通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了多方的扶助,提供了诸多的保障,但影响姑娘歌传承发展的许多具体问题,却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一是能够全面掌握姑娘歌创作本领与表演技巧的传承人员明显老化且日益减少,甚至面临着断档的危险。特别是那些年事较高的名老艺人的逐渐辞世和年轻新艺人的培养艰难,直接威胁着姑娘歌的当下传承与未来发展。二是现实中短篇式“对唱歌”及民俗性“颂神歌”演出比较活跃,而中长篇说书性“劝世歌”创演则相对冷寂乃至式微,这使得姑娘歌作为曲艺说书的本体性出现了事实上的创演萎缩与发展停滞。另外,民俗性演出较多和娱乐性演出较少,又使实用性的创演大大优于审美性的创演,艺术自身的本体性张扬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三是日常性演出的场所非常稀少,致使艺术的功能发挥及价值体现,缺乏相对稳固的传播载体。四是因此带来的恶性循环,使得演出市场的培育无从谈起,受众的年龄也日趋老化。而对青年观众的疏于培养,将使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因此失去文化消费的现实土壤。五是传统节目的推陈出新即现代转化,与新编节目的原创积累即现实创新,均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欣赏需要。对于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处理,也存在着偏颇。要么是“陈词老调”,缺少“拆洗”与创新,要么是“荒腔跑调”,缺乏敬畏与继承。怎样使传统节目像陈年老酒一样“陈而不旧”,如何让新创节目似古柏新枝一般“香自远幽”,成为急需花大力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娱乐手段的增多,姑娘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传承保护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 y5 }. _- ^, D5 A6 \/ h7 O% S" V, F$ N6 V
理想的未来! a+ D+ u/ o5 I4 d7 F7 U6 H. n7 w
- x9 y/ \8 h8 \& K 为此,我们对于姑娘歌的相关传承与保护工作,必须严格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约定,按照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规定,切实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姑娘歌的传承实际,细化姑娘歌的保护办法,将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精品节目的创演放到核心位置,一方面发掘保存其艺术传统,另一方面提高创演的艺术水准。同时通过加强学术研究和价值宣传,进一步提升姑娘歌的传承效能与保护水平。在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同时,特别强化智力的支撑,通过对优秀艺人及其经典节目的宣传推广,培养民众对姑娘歌的爱好习惯,培育姑娘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籍此强健姑娘歌的创演队伍和艺术筋骨,完善姑娘歌发展繁荣的生态环境,以使这枝雷州半岛上历史悠久又传统深厚的曲艺之花,更加灿烂地绽放,既为寄寓当地民众的独有乡愁留置内存,也为确保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增添动能。, W2 \. P9 ?% |$ @2 n7 `. V
8 U- N4 w( V+ A- u% r% ]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