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78|回复: 0

[作曲技巧] 笛乐创作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6-5-12 07: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音乐如何继承发展是永远热议的话题。竹笛作为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重要乐器,它的发展更是被许多人关注。本报特约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竹笛演奏家周可奇,结合自身处于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从竹笛创作、竹笛教学、乐器发展三个方向撰文探讨。
% u6 j: Z& x8 t' q  d# h
  |% y  Z( L3 }  每年的5、6月是各类高等院校的毕业季,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也正在为各种毕业音乐会而奔忙。在音乐会的曲目设计中,如何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大学四年所学、又能发挥学生技术长处、还能体现一定水准的毕业音乐会曲目,对毕业生及其指导教师都是一项考验。在竹笛教学中,翻来覆去的几首“经典”的教学曲目,附中学了后本科学,本科学了后研究生还继续学的尴尬屡屡上演。竹笛曲目数量少、风格类型较为单一、作曲家不愿写、写成后演奏家不愿吹,笛乐创作的种种问题凸显,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6 i: I' V# z7 o! j8 o7 S, `* u

4 A) x6 c$ M9 i# p% y0 d' i$ s& y2 b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曲集、教材、磁带CD专辑公开发表的各类大小独奏曲、协奏曲、重奏曲约有500余首,这一数字对于一个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各类院校、艺术院团成立的“竹笛演奏专业”来说,确实是一项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一数字对于支撑一个专业还远远不够,何况在这500余首的作品中,还存在有以下的“状况”:' `- \: F7 h; x9 f* j. A

% E4 S( T2 R/ R2 [: X( [. F  首先是题材雷同。写“春天”的题材比较集中,如:《春到湘江》、《春到拉萨》、《帕米尔的春天》、《鄂尔多斯的春天》、《幽兰逢春》等等;写“湖、河”的题材比较集中,如《秋湖月夜》、《巢湖泛舟》、《西湖春晓》、《太湖春》、《黄河边的故事》、《沂河欢歌》、《江河情》等等。这些作品大多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时笛乐作品十分匮乏的状况下,这些作品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较好地体现了竹笛这一乐器的审美特征。但是,进入到新的世纪已经十多年了,笛乐创作者完全可拓宽视角,脱离简单的以“春、秋、湖、水”为题材,这样才能更为丰富竹笛的表现力、展现其新的审美角度,更好地将笛乐发展提升到新的阶段。0 K7 N$ `& C; T( j5 E

; H2 }4 c. a+ G3 _2 K  其次是曲式结构“撞车”。翻开一本笛子曲集就不难发现,在上世纪的笛子独奏曲中,多是以引子加ABA为结构的再现式三段曲式结构。自由的引子过后主题以慢板或快板出现,第二段的速度与第一段对比,第三段再现。这种曲式结构简单,短小精干的竹笛曲以这种曲式结构出现容易出效果,以至于很大一部分的笛曲都是采用这样的曲式结构。其实不管是西方的曲式结构还是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都还有很多“花样”可以玩,大可不必采用这种“老套”的曲式。" E6 w% V. ]! A
5 i+ d4 {0 Y2 p: I3 C$ l) m
  从一个专业的建设的角度来讲,500多首乐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需要更多人投入到笛乐的创作中去。在笛子界有个现象:演奏家一般都兼创作,这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好事情。不管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有创作的热情就应该鼓励,对于笛乐的创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 I4 L* T0 z2 K: k$ J' e/ W3 b) g! h  W5 k
  写竹笛最美音区
% T  ?/ n: s! L( X! V* E9 c
" u" Z: _8 `/ [* O  竹笛的音域只有两个八度往上多几个音。再往上走,通过极限的演奏,确实也能多演奏几个音。但是要注意:那几个所谓的“特高音”和乐器的好坏有关系,不是每根笛子都能奏出来;也和演奏的水平有关系,不是每个演奏者都能演奏出来。更何况那几个音是“特高音”,需要强力的气息去“吹”,即便是发出来了,也只剩下“音”,毫无“乐”可言,完全失去了美的特征。音乐作品也是如此,不是谁写得高,吹得高、唱得高谁就厉害。由此,把竹笛最美的音区表现出来,不要去追求那些极限音。9 M4 ^; F, v0 X$ Z2 i0 G, k( v

8 f& f2 s1 E" K* K5 m' d- s( D  用竹笛语言创作/ W$ m: T9 @  z" I8 @. X

1 i( ^9 q* n2 i% Y/ @/ m0 w( B7 q  除了音乐的共性之外,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竹笛创作时应该多用竹笛的语言写作。笔者曾经演奏过一些乐曲,这些乐曲从立意到结构到动机都是不错的,就是缺乏乐器的个性语言。当你演奏完毕后,你发现如果把这些乐谱给小提琴或者二胡,或其他乐器也能演奏,而且演奏出来味道会差不多,这类乐曲所缺乏的就是竹笛的音乐语言。竹笛特有的音乐语言包括其技巧、各类音色的转换、旋律音区的走向性等等综合方面,用竹笛的音乐语言创作,才能写出适合竹笛演奏的笛曲。
- W; j/ Q: d6 n( Q. i! I) e
1 m. `2 {% K) ~& z  笛乐创作多视角多题材7 D# h( |9 m  F/ W" [& L1 j

' f! W% x7 P9 y% O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竹笛创作题材容易“撞车”外,笔者还发现:在上世纪的笛乐创作中,创作者喜欢以各地方的民歌、戏曲为素材进行加工创作,从而形成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笛乐风格。不可否认,这种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丰富笛乐的风格类型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以地方民歌戏曲为素材的创作方式正在逐渐失去其发展的土壤,各类地方戏曲民歌正在逐渐消失,笛乐赖以生存的素材正在减少。那么,笛乐除了表现各类“地方特色”外,能不能表现我们的当代生活?除了有各类地方特色的“方言”外,能不能多用“普通话”,甚至是“国际语言”进行创作?这对于笛乐的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4 c2 H# O1 t, b' @

" C; U2 u, E/ l3 B  n$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8 09:36 , Processed in 0.14987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