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歌曲创作中的音乐形象问题
4 R4 D3 @# n7 h @/ L歌曲和文学、美术、戏剧一样,也要塑造艺术形象,只是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罢了。初学作曲的同志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不太注意在塑造音乐形象上下大的功夫,而仅仅是根据歌词语句的语调、语气、语势去创造旋律。这样的歌曲,虽然表面看词曲也还吻合,唱起来也容易上口,只是形象不鲜明,音乐无特色。因此,在歌曲创作方面,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音乐形象是什么,音乐形象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等问题。/ \- [3 y& n5 k6 l% D
5 U N3 s' f. V- X* _* C
音乐形象是什么
' ^& |6 V* X6 N$ v8 X0 h
+ I ]' w. }& \: f5 P5 |4 L* K3 T7 N 对于音乐形象,有的人常常把它看得很神秘而玄妙,总觉得:既然音乐是看不见又摸不着,那还有什么形象可言呢?更谈不上塑造音乐形象了。 b; c3 U- T/ ]' b* ~$ Q& D( J% g
2 S# m7 D1 G. Y1 c; C+ H: |: `
音乐艺术塑造形象的材料是声音,塑人们看不到的,但可以听得到的形象。他和绘画正好相反,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一种人们听不见的但可以看得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表现的“造型”——通过表现某种感情,来达到“造型”的目的;而绘画,则是造型的“表现”——通过造型来产生表达某种感情的效果。音乐形象,离不开听者的想象,哪听一段音乐,首先是它所表现的某种情绪感染了你,唤起你想象中的某种形象。就是说,由客观感应到主观想象,有一个判断、推理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十分短暂罢了。; B, \( Z9 b& d! q* o; s
6 N! I3 k: A7 I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H; y+ `, f& l5 A9 n
- E0 C# t- J Z( p, H 军人首重服从,命令何等森严!一闻前进命令,奋勇不顾敌火,战友伤亡,取其子弹,若无命令不得顾之,若无命令不得顾之。
9 B6 g5 ~4 h3 u4 V! ^7 X7 m, Q5 z1 J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嘿!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请敢发动战争,坚决打定级不留情!
& O/ k- ?+ k1 Q; r& m- e
6 e8 T+ m) i2 O, h5 F8 D) i 这两首都是进行曲式的军歌。我们反复吟唱就会发现:
" U, v' R# I, ?/ l! y. q0 L2 y0 V& h# _. y' O2 V! S& R
第一首肃穆森严,给人以沉闷而压抑的感觉,节奏呆板而拘谨,显得老气横秋,毫无活力;
5 a: W" [ X& L# V) h1 c
. e/ |! w( D2 c1 U3 d7 @& f 第二首坚定豪迈,唱起来活泼、亲切,节奏生动而跳荡,显得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Y6 } K( _- w0 \$ ?. Z
. g+ C0 _6 Q" q7 Q1 } 把这两首歌一对比,不难看出:前者具有反动军队中充满阶级压迫的特征,塑造的是旧军人的形象;后者具有人民军队中充满团结战斗的特点,塑造的是英俊可爱的青年战士的形象。这两种音乐形象,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队的本质。
8 h+ T6 ~! y) T# E6 ]' C& U$ }* E, e/ L" k9 v5 q/ V
我们再把下面的谱例对照一下:
: @6 F# ~# s9 R4 M$ T3 u' w' J$ E
! B; z* C7 n# ~) ~2 F( m% O 《打靶歌》5 @" [0 [2 [/ E8 O' e
& r$ ]5 O4 P8 _3 Z; }1 Y6 V 走向打靶场,高唱打靶歌,豪情壮志震山河。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 p6 @6 Z9 X B% O3 A! ~
& N4 J3 z# _7 B6 p8 i: o9 X 这两首歌虽然都是以打靶为题材,但塑造的形象却大不一样:《打靶歌》反映的是战士们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带着对敌人的仇恨,走向打靶场时的情景;《打靶归来》反映的是战士们迈着乐观、轻快的步伐,面带着打靶后胜利的喜悦,返回营房时的心情。* S. h8 j# V( p1 k
( Z- v. W9 |8 m. X7 J
我们再把《国际歌》和《咱们工人有力量》对照一下,(谱例从略)就可以感觉到:前者宏伟壮阔,塑造的是整个无产阶级在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进军的形象;后者热情欢快,塑造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加紧生产,支援前线,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忘我劳动的形象。. V: E1 t6 P- L7 T C. f8 x
, L! s" V4 N% A( a 从上面三组歌曲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反动军队的形象,还是人民军队的形象;无论去打靶时的战士形象,还是打靶胜利归来时的形象;无论整个国际无产阶级的形象,还中国工人的形象,都是通过音乐塑造出来的(歌词和曲调结合后也就失掉阅读的意义,而化作声音了)而不是借助其它手段。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说:用声音塑的艺术形象,就是音乐形象呢?
* Y3 ~- C8 t" i: f
' D& O& a: b.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