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将一个观众熟知的人物演绎得可亲可信,关键在于细节的把握和情感的传达。《烽火-冼星海》的主创在这两方面都下了不少工夫。细节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剧的各场戏,除了充分展现冼星海的音乐才能,同时也见缝插针地还原了生活中的冼星海:生活窘迫,母亲病重无钱医治,被迫当琴;创作时爱吃白切鸡、白糖;灵感受阻时驱赶塞克家的鸡借机发泄苦闷……将生活的点滴化作人物的光彩,人物形象因此而真实可感。+ `; x- ^, v3 z9 a
# Q; n- f; d b0 y
情感的传达是音乐剧的重中之重,抒情性音乐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变成了动人的咏叹,比如钱韵玲、王晓歌、塞克对各自爱慕之人心生情愫的那一场戏,多人心声并置,同一旋律,不同的声音交织,人物的情感一目了然,故事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也随之浮现。较之含蓄的爱情,剧中炽烈的情感更集中于烽火岁月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伴随着情节的推进层层叠进:《救国军歌》的振奋昂扬,《在太行山上》浴血奋战的壮烈激越,《情定黄河》的深情与壮美,《黄河大合唱》的恢弘大气……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凝聚着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剧作者借用音乐实现情感的移接,也希望传达给人以悲壮、崇高、浪漫的审美体验和激扬、诗意的审美享受。5 Y0 p- G0 N, ~/ D% v, o
- g: s% |5 J, v 《烽火-冼星海》全剧共两幕八场,它的情节简约,但结构却是大胆的,制作更是大气的。主创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为剧中的场景、人物、情节、舞蹈等提供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逼真的环境。每一幕都是以冼星海写给母亲的书信为开始,书信在舞台上的呈现采用的正是全息投影技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信中的每一个字。而躲避轰炸、逃亡防空洞以及炮火纷飞的太行山、雄伟奔腾的黄河等,这些场面壮观、背景宏大,原本在舞台上受到布景限制而无法施展出来的激昂辽阔,在这部音乐剧中通过全息影像技术一一展现,为全剧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u# e x0 Z$ \& {$ n
' l/ d$ w& ]) _! R) h 历史,要铭记;英雄,要祭奠。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艺术领域掀起了这类题材创作的热潮。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指导,南方歌舞团创作的这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在同类题材中,算得上是一部具有特色的作品。但从“多维戏脉”的角度来看,这部剧仍有可打磨的地方,比如历史人物拘泥于“实”,戏写得有点平,不如虚构人物王晓歌出彩;道具的象征意义标签性过强,表现过于直露,这些方面都有可改进之处。一部倾力打造的音乐剧,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纪念意义上,变成真正的精品力作,才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