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任何一群人的歌唱都可称之为合唱团。这是不对的,这种偶然的歌曲演唱可称之为日常歌咏或群众歌咏活动。名副其实的歌唱团是一个应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却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团是演唱者有组织的集体,其中必有几个声部的小组,每个小组至少三人。如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ITO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O。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 p8 g+ j3 Q7 |5 a1 o7 S
2 @4 Q+ a: \8 J/ d* W
外国合唱音乐有它的历史,起码有500――700多年,从15世纪就有了。( \# }; | X" N1 P$ C& F* } Q
1、古希腊戏剧时期,
9 e, F8 T' \6 C% L1 s5 u% [ 2、文艺复兴200年,15―17世纪% P" R4 P' i# G% F- h- A
3、巴洛克时期150年17―18世纪中叶* v0 a1 b* ~1 U1 X3 p0 P- k7 A( }; z
4、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到19世纪最大发展期
# U/ {1 o# B3 |0 s7 {6 d 5、浪漫主义时期100多年19到20初
( G1 e$ M% C' U) V, _4 c 6、现代派时期。 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2 r! a: I0 E" P. i& |
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 b( ^: M# F2 X& d8 g. c
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 R# R4 }- q5 _; ^/ Z8 p
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P' y/ B( X0 d- o% }
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7 s* d# F7 m- [) c 最近20 年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一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有些不能在国内发表而只能在国外发表。 \9 v6 v$ m' `3 A7 V$ k
国内的合唱观念还有偏差,在乐队与合唱的关系上,有如音乐航船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建立合唱队无论在才力,人力上都比乐队容易,但合唱比乐队难训练 。合唱应该避免歌星式的表演形式,而应强调共性。" w0 d" H1 ]7 B& r
U' Z& t9 h6 W) R& o* |/ I
合唱声部为4: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4个声部。但每个声部又分第一和第二声部,第一、第二、又可各分两个三个、四个声部,这样一共可有16个声部。
+ t9 j1 d1 a- W- D7 T 人声分声部一般把声音轻巧型放在第一声部,有厚度的、大号的、戏剧性的声音放到第二声部,并且相临声部间要有音色的过度,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o H& C) \6 h# [# q
) V4 N: `: {; J3 L 合唱讲究音色,混声与童声要求一样。但人在生理上是有不同发育期的。一般而言,童声可分雏声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一般就不再分期了。: ^7 _, a, D# |, P9 g+ ^. Z6 S
童声训练中,要注意使儿童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变声期时,不可使用禁声唱法,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也不可能也用禁声方法说话,而得法的训练可以缩短变声期,可以使儿童在变声期后唱得很高。" f7 ^/ ^2 b7 T
. S& y5 J2 i! H* y, {1 h- \) E
5 H; J b3 T3 N$ u4 W0 K, c* h
$ M1 v e* \$ N* N3 p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