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66|回复: 0

[歌词创作] 常州词派

[复制链接]

205

积分

4

听众

81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205
行云~ 发表于 2016-4-2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词学派别。该词派以张惠官、张琦兄弟于嘉庆二年(1797)编选《词选》为发轫,到道光十年(1830)后《词选》重刻以及周济的《词辨》和《宋四家词选》刊行,这一词派始大修其旨,领袖词坛,从而流响余波直至近今。
0 \+ }8 V6 o' b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人。作为“常州词派”的宗师,张惠言的词学观集中体现在《词选序》中。归纳起来,张氏的观点是:(一)借《说文解字》转引的《周易章句》的“意内而言外谓之词”一语为据,强调词“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力主要有“意”。(二)从“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艺术追求出发,推崇比兴寄托手法,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应是词创作的典范。(三)在唐宋词人中推举“温庭筠最高”,认为“其言深美闳约”,足称典型。张惠言倡导以上各点,其意在于“塞其下流,导其渊源”。这就是“常派”的“尊词体”的追本探源的词学观。
2 h, ?" {# d8 V    “常州词派”特别是张氏兄弟及他们的弟子们在纠词界弊端,扫荡游词、鄙词等风气上是有贡献的,但以尊古手段来纠偏纠弊,其消极因素也必然同时存在。至于以“微言大义”之旨倡言外有意之法,用近乎经学家解经手段来阐释词作,也易走向另一极端,常导致牵强附会的索隐倾向的发生。5 J/ _4 `' z. K
    张惠言著有《茗柯词》,在“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蒋兆兰《词说自序》语)的“常派”词创作中,张氏词较少隐晦艰涩的弊病。他的《木兰花慢·杨花》等咏物之作,是其科第不利的失意时的佳作,传述了特定的心态。6 v8 @! ]( V" X- t
    张氏《词选》附录部分入选了其常州同乡黄景仁、恽敬、李兆洛、丁履恒、左辅、钱季重、陆继辂等人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常州派群体的重要成员。其实黄景仁年长张惠言十二岁而早已于乾隆年间去世,词风亦不相类;钱季重也英年天亡,与其他各家情况迥异。至于恽敬等大都不以词专门名家,而均系学术家,所录作品也都是早年所写。堪称张氏兄弟羽冀的是他们的弟子金式玉、金应珪兄弟以及郑抡元,金、郑都是安徽歙县人,是张氏兄弟坐馆时的门生后辈。郑抡元有《字桥词》,以怨深愁重,情见乎词见称,艺术成就最高。' r7 O' U8 o  M" b3 r9 q% m4 M4 q
    “常州词派”嫡系传人要推董士锡(1782-1831)。董士锡,字晋卿,有《齐物论斋词》。他是张惠言兄弟的外甥,后又为张氏婿。他的词被沈曾植誉为“毗陵词人,更无嗣响者”(《菌阁琐谈》)。董士锡之子董毅著有《蜕学斋词》,又辑《续词选》;张琦之子张曜孙,又有《同声集》之选,这都是“常州”张氏渊源未绝的词学传统。
$ B( X3 ~& z- R1 k8 i! u( I    “常州词派”的中坚人物是周济。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一谈到周济时说:“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微旨,先生其眉目也”。所谓“吴派”即指戈载等“吴中七子”。蒋氏为周济同时的晚辈词人,据此足见周济在当时即已被公认为“常派”的代表作家。
. ~( f5 z! @9 C, J) ~2 @, f9 v1 \    周济(1781-1839),字保绪,号止庵,江苏荆溪(今宜兴)人,荆溪当时隶属常州府。著有《词辨》、《论词杂著》、《味隽斋词》、《存审轩词》等1 @$ d5 w/ k6 Z
    周济的词学理论系统地存见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及《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他最著名的论点是“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后来谭献在《复堂日记》中认为是“干古文章之能事尽矣,岂独填词为然”。周氏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创作过程的从有技巧,讲技巧到“无技巧”(泯灭技巧痕迹)的精辟阐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致最高的审美效果。此外,在“意”的问题上,在“虚”与“实”的关系等问题上,周济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于他提出的从王沂孙到辛弃疾、吴文英,最后臻于周邦彦的境界的一条创作道路,虽有其特有的理解和体会,但这种模式倡导与创作实践往往不可能吻合,因为每个作家的艺术个性是各异的,刻舟求剑无疑非良策,所以,这只能是一种审美追求的理想而已。$ Y' M0 u& Z# a
    周济本人的词创作就有难副其理论的缺憾。《味隽斋词》中尽管不无佳制,但每有“能入而不能出”(吴梅《词学通论》语)的流弊,于是“词涉隐晦,如索枯谜”。5 t0 e  l7 z" M/ N" z5 m6 D/ O
    晚清时期谭献的《复堂词话》也属于“常派”系统,此外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则是从“浙派”的折衷词学观转为“常派”的理论名著。8 j+ O" U1 L' t9 C  I
    总的看来,“常州词派”更多地表现为是一个词学理论的流派,在词的创作实践上,並无大成就。所以,这个流派实际上是“朴学”领域内“乾嘉学派”在词苑的派生物,只是到了周济以后,方始更多地涉及到词本身的内部规律的探索。9 L0 {) J; {0 D  c% I. Q

6 Z5 j. G6 B# b# H- ?5 S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7 06:16 , Processed in 0.11095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