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与唱腔是戏曲艺术中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彼此的涵盖、所指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说,甚至规格很高的演唱会和研讨会也同样如此。例如某著名戏曲演员的独唱音乐会被命名为声腔演唱会,一些戏曲院校的唱腔教学被称为声腔教学,甚至见诸于报端的论文也有此谬称。这种理解和认识上的不一难免会给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上的使用造成不应有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内涵和外延给予尽可能符合实际的科学界定。以求避免讹传。 所谓声腔,简言之,即是以“腔”或“调”来命名,以此为标志来区别各种地方戏曲。例如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徵调、汉调、平调、影调等。详言之,它是个总体的概念,既包含着“腔”和“调”本身,也涵盖着剧目和班社,还代表着声腔系统。这就是声腔一词的本意。 声腔在历史上是作为戏曲艺术实体而存在的,也可以说它是表现戏剧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戏曲艺术史证明声腔的演变发展、兴衰、更替,实际上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史。 声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本意所指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元、明至清前期,只代表着各种地方戏曲,也就是说,各地形成的地方戏曲都是以“腔”或“调”来命名的。到了清代中期,其概念的内涵就有两层意思。“既指腔调本身,又指演唱这种腔调的地方戏。”(余丛《戏曲声腔剧种研究》)这个时期的声腔名称,多以地域命名。也可以说它是各地方戏曲的代称。例如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等。至清代后期,逐渐以“戏”或“剧”代替了“腔”或“调”的称谓,或者说以剧种的名称取代了声腔的名称。例如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特别是1949年以后,由于政府对戏曲改革的重视,逐渐使其规范化,从而确立了“剧种”的概念。 声腔的构成和产生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声腔的地方化,同一声腔也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叫法,例如皮黄腔就有汉调、徵调、京调之分。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了单声腔和多声腔。所谓单声腔,即指某一个剧种内只有一种声腔,例如河北梆子、秦腔、晋剧、豫剧等, 就只含有梆子腔。所谓多声腔,即指某一个剧种内含有多种声腔,例如川剧,就由高腔、昆腔、皮黄、弹戏、灯戏等多种声腔组成。再如京剧就是由皮黄腔、梆子腔、吹腔、昆腔、弦索腔等多种声腔组成。这就是声腔一词所涵盖的内容。 所谓唱腔,就是演员们演唱的腔调,简称为唱腔。它是演员们用以抒发感情、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和曲调、曲牌一样是孤立的、单纯的,不像声腔构成的情况那样复杂,也不像声腔涵盖的内容那样丰富,尽管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质的规定性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把唱腔的概念和声腔的概念等同视之,也不能把唱腔艺术和声腔艺术混为一谈。 3 V$ R* P s- p4 T8 ^: h5 h2 f-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