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频党,通常就是对那些追求低频的发烧友的简称。相比起“高频党”、“声场党”、“定位党”之类,低频党通常是最庞大的。其实不只在耳机发烧友,传统Hi-Fi领域(就是玩CD、功放、线材和箱子等)的玩家中,低频党通常也是人数最多的。这是为何?因为浑厚有力的低频,比如沉重的鼓声,那种拳拳到肉的感觉,往往给人带来最直观的“爽”的感觉。尤其是在便携音源领域,从最早的Walkman一路发展至今的便携音频产品,也在不断强化着这种思维定势,就是低音好=音质好。! U2 L& T5 |0 A) Y
1 i+ y9 I+ C- k- w B1 P* a' t; u: z3 z% I4 X
& j; ~1 g! P7 G" ~. j+ G! o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v* p8 I- q- b3 U4 s2 w, a' T
1 A5 b; d% o+ E1 k: a# M4 f 索尼的DBB、Mega Bass,到现在的Clear Bass,爱华的DSL,夏普的X-BASS,不约而同都是针对低频进行补偿的,针对高频补偿的,仅只有爱华的BBE而已,其余的非常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烧友们对低频的追求不无道理。因为低频是整个音乐的基石,如果没有良好的低频,那么声音就会发飘。另外,现在的流行歌曲,录音师往往会把声音调得有一些偏亮,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偏重低频,声音浑厚的耳机来“中和”一下,否则,声音便会愈加的明亮刺激,比如齿音严重,听久了容易累。当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Hi-Fi追求的是均衡,而非简单一个低频这么简单。但是,从低频入手选择耳机,也是目前很多用户的需求,这也是我们这次特别企划的来由。
. }& R2 R( f( U2 E7 S! U: J9 l
+ X! L+ N( [" F; Z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j( j) X5 p6 w; z$ V0 N, P- p0 B. D6 d' Q* q4 K
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Z7 _% |* C( j+ a5 Q ?3 o0 ~ B( V% Y# w
选择低频耳机并不难, q7 _0 {+ B0 z% `' Q1 a9 O
* Y% l3 U' w- G; i; e
那么,哪些耳机的低频猛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耳机的参数,二是耳机品牌。说到耳机的参数,通常大家会想到灵敏度和阻抗。一般来说,以低频见长的耳机,通常都是低阻抗的产品。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耳机要被驱动良好,才能有较好的低频表现,低阻抗的耳机一般容易推动,低频表现自然更容易出得来。高阻抗的耳机需要较大的输出功率,甚至是耳放来驱动,在推不好的情况下,低频表现自然也无从谈起。另外,不同品牌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美国品牌,尤其是KOSS、Beats之类的品牌,有着浓重的美式好莱坞风格,声音热情奔放,就像电影音乐一样,讲究的是气势,自然在低频上不会差。美国的流行音乐产业也异常发达,那些摇滚、说唱、饶舌、R&B之类的音乐,缺少了浓厚的低频也会显得索然无味,因此一般而言,美国品牌耳机的低频量感是比较充足的。当然,也不是说欧洲的品牌(如森海塞尔和AKG)和日本的品牌(比如铁三角和索尼)的耳机产品低频就先天稍逊一筹。每个厂商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推出不同风格的产品,欧系老牌厂商德国的森海塞尔,以及日系的铁三角,它们的低频表现也各具韵味。
2 K- ^' e% y8 ]8 `; k$ b& X/ n, p
3 w9 h0 J J) _& Z
! G; |# j$ s' Y) F
( Y7 j0 F! i; e+ l& K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b8 O) v# r( @$ X2 ~5 f
5 }" z. X' j; n* t& d4 @1 f 用什么音乐来测试低频?
' V' E$ O/ v9 e n+ _# y' G6 o+ o& q: I
如何衡量低频的表现?通常,我们会用量感和下潜两方面来衡量一个耳机的表现。量感就是低频的多少。低频丰富音乐就显得厚重而有底气,如果量感不足,那么声音就会轻飘飘的。对于发烧友来说,比较量感的多少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下潜这个东西就难比较了。很多时候,很多人很难听到真正下潜极深的低频,尤其是对低频仅仅停留在蔡琴的《渡口》和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这两首歌上的话,就更难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低频和极低频。丰富的低频,尤其是大鼓,通常给人锤心肝的感觉,但下潜更深的极低频(40Hz以下的低频),根本不是捶胸顿足的感觉,而是卷裤管和让人头皮发麻的感觉。不过,流行歌曲中能够展现出极低频的曲目几乎没有,所有,对极低频感兴趣的用户们不妨去听一些电影原声OST,这些电影原声为了烘托气氛,通常都会有大量的极低频。比如《泰坦尼克号》原声碟的第一手《Never Absolution》中的鼓声,甚至能感受到鼓皮的微微震动。只需要一听便能明白,和《渡口》和《Hotel California》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 B6 r5 b( d: o0 N0 U3 G
; @9 e( m( e" h1 g* C& F. q, @' S; x# c0 f( Q! A+ G
% c" B# ?9 `# K/ Q( Z9 n" A
9 G/ ~) g% U6 e3 x
( q% k5 W% k7 F k* W5 l/ ` 众说纷纭的煲机7 s9 k' b; k7 n* Y6 a
6 C# s8 h; V+ P9 C$ n
关于煲机,坊间有许多传闻。有的人认为煲机前后有焕然一新的差异,而有的人则认为煲机只是心理作用,没太大的效果。我们认为,对于动圈式的耳机产品,煲机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动圈式的耳机产品,出厂时由于振膜相对较紧,因为声音可能会放不开,而当煲机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振膜松弛开来,声音会舒展很多,一些细小的细节也能更好地再现。就像是新车,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但对于动铁式的耳机产品,由于发声原理的不同,煲机的意义可能就没有那么大。就像新车的磨合一样,新耳机的煲机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刚开始煲机的时候,音量不应该过大,而且也无需使用一些低频强的产品去“折磨耳机”,因为这样反而容易让耳机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用FM收音机就非常合适。等到耳机煲机了12个小时以上,这时候振膜已经比刚出厂时松弛了许多,那么就可以尝试用更大的音量,和一些低频丰富的乐曲来使耳机更快进入状态了。这个过程再进行12小时以上,基本上耳机的音质表现就会定型了,继续进行煲机的意义不大。8 c, b7 ~* b3 C! C, r
; G" m8 R3 E( e4 O R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O) n `0 @2 f9 N' j
& \, T4 v7 D( j关于耳机的低频浅谈
{' u: u; f7 J5 S8 o1 [
2 u- v: t! ~( o/ `& l9 h! t 当然,如果你不需要如此急切地让你的耳机进入工作状态,其实不用大费周折地来煲机,每天正常聆听1-2个小时,半个月以后耳机就应该能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耳机会让你感觉到明显的音质变化,就像本世纪初顶级的耳塞索尼采用生物纤维振膜的MDR-E888就是如此,这款耳塞在煲机前后的声音区别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 O5 f6 a$ u) O9 a/ W
/ P) t2 K1 Z) D5 [3 b' b"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