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37|回复: 0

[作曲技巧] 关于调性的思索

[复制链接]
zghifi 发表于 2016-1-28 1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性的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但又如此的模糊和难以界定。tonality最初是十九世纪Joseph Fétis所提出,也就是说,在19世纪之前的人们根本没有所谓“调性”这一概念,然而却能整齐地用那几个固定的调式进行创作,这不能不说,调性可能并非简单的人为规定,里面可能有着更深的渊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欧洲十九世纪后期才开始有意识普及十二平均律(巴赫的所谓平均律曲集并非用十二平均律,而是调节律,中文翻译有巨大谬误),可见,我们现在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所形成的调式及调性观念,已经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期都已经相去甚远。5 e6 f7 o) ]7 U2 b# Y+ h
排除调式概念,退回到乐音体系的概念。那么调性可以抽象为两个特质,即“主音”和“某种乐音体系排列的音阶性质”,其中,前者是核心。
- U8 @  ?" y# U' s那么,何为主音?
2 D& @) J3 z3 G' u' ~1 R主因观念,应该起源于人类感知的参考意识,我认为人类从最开始的情动于衷而发于声这种被动的使用音乐,到最后逐渐想掌控音乐,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一种参照上,自然界的音有无数个,要想使他们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必须要找到第一个参照音。
# O: v# S2 o+ v7 ?- D4 m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存在主音这样一个先行的参照物,那么主音观念的由来又会起源于哪里呢?看看我们古代的文献,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五声调式在形成五声之前,就已经有个主音观念,宫音为天子。排斥商音,例如孔子曾经批评过某乐师演奏天子乐曲时使用了商音。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国古曲宫调式很多都不是以回归宫音为结束的,因此我们的主音观念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音观念,而只是一种等级划定。五个音围绕着宫音,也只是碰巧符合了五度相生的原则,并没有有意识地让这些音被宫音“吸引”,从而形成一个特定感觉的体系。
' J# N; a5 \( [& L& w0 J7 B& Q, r9 S还可以考察一下早期素歌,或者格里高利圣咏例如《末日经》主题:4342312,已经明确地有了主音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其他音有意识地回归到某个音上,被这个音吸引而产生出很多变化。但是,《末日经》没有完全按照主音原则写作,后面的发展甚至偏离了主音,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回味,为什么在已经形成中古调式之后,还会出现主音偏离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因为那时还没有产另一种强力约束,这就是泛音列和声的约束。巴赫时期由于律制的关系,能够很好的得到泛音列,于是基于旋律的参照感与泛音列上的双重约束,导致了旋律被严格地固定在某一个音上,而这个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音”。
5 \7 y, i- V*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下定一个结论,调性所依赖的主音吸引原则,实际上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个是旋律本身具有的参照感以及泛音列上的归属感。前者决定调式,后者决定和声。
+ B. {! O6 p3 k  ]9 y0 ?) M. _- n那么不同的调式就变成了,主音对其他音不同的吸引方式,这种吸引方式我们可以认为,就是所谓调感觉。
8 m7 b1 V$ d8 J: ^9 v其实,德彪西很明显地注意到这一点,他已经在撼动主音吸引这一种感觉。他的音乐到处都充斥着不同的吸引,而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音吸引。不妨模拟一下达达主义的做法,把德彪西音乐剪成若干片段,随机拼接,只要稍稍调整音型,便依然可以流利地接上。但是你用同样的方法去改动贝多芬的作品,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德彪西的调性观念并没有否定主音吸引,而是把单一吸引变成了多重吸引。这距离无调性只剩下一步之遥,在勋伯格那里,直接否定了主音吸引这一原则。& A4 }  [. r+ s3 ]5 O
不得不感叹,人类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自己作个笼子把自己装起来,然后再毁掉这个笼子的过程。
; b* h2 }2 o3 u% D: d5 T* T: K8 J% J: t, N: i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6 00:43 , Processed in 0.75940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