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X+ w( W* V# T. o 画龙点睛之笔便是朱践耳完成于1960年的《英雄的诗篇》全球首录,录制于2015年10月份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首作品乃朱践耳自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的毕业作品,不禁会让人拿来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和比才的交响曲等毕业作品作比较。全曲共分六个乐章,以抽象的手法意会长征,融合大合唱和男声领唱,歌词中亦有引用毛主席诗词。抛开作品背后的政治背景不谈,这部作品的先锋性和原创性都毋庸置疑。青年时代的朱践耳在此曲中将自己的意气风发展现得淋漓尽致,高超的配器手法和非主旋律的旋律都让这部作品远超创作年代的国人审美。也正因为此,作品被雪藏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以全球首录的形式问世,惊为天人。总的来说,这款录音刷新了我对中国交响大合唱只有《黄河》打天下的观念。6 R/ x! i7 s6 L; q: A2 h7 O: d
7 V+ b6 L. l$ ]1 w$ u 上海交响乐团在陈燮阳棒下展现出了尽忠职守的职业素养。合唱团表现精准,两位领唱中属杨小勇气概不凡。格莱美获奖录音师陆晓幸操刀的录音清晰捕捉到了作品的气场。只是唱片装帧过于简陋,对现场录音的时间地点都没有交代,若不是我当时正好在现场,便无从知晓录音来源为何。此外唱片说明书中的作品介绍也是“百度百科”水平。作为一个套装,八张唱片的说明书竟然把指挥和乐团的中英文介绍登了八遍,也让我对套装的意义产生怀疑。 . z* }& l* @# ^" g9 A& A m1 r" h9 w# u+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