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都知道大屠杀中,我们失去了30万同胞,而在8年抗日战争中,一共有3500万中国人死去,现在,请我们起立,为他们,默哀。”12月1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指挥汤沐海一身黑色礼服,表情肃穆,以这种方式拉开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交响合唱音乐会”的帷幕。
5 P1 ~( F1 P3 H6 }5 q f0 Q* c2 w
" [2 W; y5 E$ `. t8 S2 r! | L “寒风漫卷着长城,炮火遮蔽了卢沟桥的月光。黄河在咆哮,长江在呜咽。无量荣华刹时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整个中国都在动荡,人民已无处逃亡无处流浪……”伴随着孙禹激情控诉着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罪行,王西麟的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世界首演奏响第一声。
. W8 q# P( _& {. `, K) u9 b8 ~/ K6 `+ V) Y! y
2015年3月,国交安排王西麟前往重庆与滇西地区的采风,对王西麟产生巨大的震动,深深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于是,1986年写作的声乐协奏曲《招魂》,1997年创作的《国殇》和2015年闭关6个月的呕心沥血,《抗日战争安魂曲》最终完成,这不仅是王西麟凝结几十年创作心血的巅峰之作,更是献给抗日战争中逝去的3500万个红色生命的神圣祭礼。钟声的不断敲打带来静默的肃穆,哀伤的旋律勾起每一个人心中的沉痛哀悼。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流民3000万……王西麟的想象力幻化成丰富多变的配器手法,配合汤沐海指挥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将所有的“苦难”一一重现,飞箭如雨、杀声震天、人马杂踏、哭泣嚎啕,战争的残酷历历在目,频临死亡的绝望呐喊响彻云霄。
1 c" `2 v9 p6 Z, k# m, [0 a5 f# j2 A9 D& ?5 }0 @4 o" e3 O
进入第三乐章,在这个惟一使用成文歌词的段落,古诗古曲、散板吟咏和微型复调、音级集合,中华民族的艺术灵魂与现代交响乐创作技法进行有机结合。低男中音歌唱家孙禹带领近百名合唱队员用歌声讲述那5176个椎心泣血的日日夜夜里,中国人民如何同仇敌忾与敌人决生死,更用歌声赞扬中华民族的钢铁之志,3500万生命“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Q4 g7 ]& Q$ n7 D' _
5 i0 c# Y1 U. N4 H7 A) D4 v: e8 e 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布丽奇特-沃尔法思不远万里前来,为这个以单旋律发展原则结合12音和多调性元素写就而成的乐章注入德意志民族的力量,让那如大海般汹涌的深邃主题喷涌向前。虽然音乐渐渐趋向结束,旋律仿佛又回到了最初,但这再一次出现的哀伤旋律,不再只是最初的悲痛,深沉的音乐诉说人民对战争的无限悲叹与惆怅,更道出人民对和平的祈望和追寻。9 O* o5 m# O. z, E# P6 [+ D2 U
M' b. f8 y- ?# n( W: U7 y4 ?( c+ ? 此次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交不仅以绝对号召力集结指挥大师汤沐海与音乐“愤老”王西麟,吸引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指挥家姜金一及多位音乐评论家等业内人士亲临现场,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全场1500多位普通观众的认可与掌声。当王西麟走上舞台时,他紧紧拥抱汤沐海和两位独唱演员,高举鲜花对乐队和合唱团的音乐家们几度致谢,这位在音乐会中度过自己79岁生日的老人,眼眶泛红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又或许,他想说的都已在音乐中讲述:用音乐代替枪响,用精神凝聚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4 u! X- B9 U$ O5 X' Q- d* Q; x; u! _1 L6 d4 I( P- v4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