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是民族精神散发的火光,引领全民族奋勇前进。回望2015年,中国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成绩斐然,作品数量迅速增长,整体质量稳步提升,无论是平地而起的原创,还是站在经典巨人肩膀上的再加工,都富有饱满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民族性。这一年来,在艺术层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勇敢尝试,用激情和梦想奏响了铿锵的时代凯歌,记录并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 s" n+ x' ^5 F+ Z, h5 m" n! R5 s+ Q% U4 l6 \6 u& y: f W) L6 h
以丰硕成果, |9 F/ |) q L9 o% `: U& M
# N/ ~4 t- W$ d2 k) y# |) ?. O
实现持续的繁荣7 g/ M/ n0 g8 ^/ y1 m% q8 d* Y
5 W6 N6 S0 k6 c4 _0 U% w0 A) I 作为文学创作的重头,长篇小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5年8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评委们从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252部参评长篇小说中甄选出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5部获奖作品,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被普遍认为“体现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数目不断增加,反映了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反映出作家们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热情不断高涨。
2 |' f) i! W) r$ H4 Y; [0 m
. e- z0 v' U- @" Q$ w. Y 具体到2015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认为,长篇小说创作在这一年表现出数量略有下降、质量明显上升的基本态势。今年一些卓有实力的作家相继推出直面当下现实、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小说力作,在不同题材领域都有重要的收获。如阎真的《活着之上》、迟子建的《群山之巅》、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范稳的《吾血吾土》、刘庆邦的《黑白男女》、周大新的《曲终人在》、曹文轩的《火印》等,均以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向上向善的思想主题,给人以艺术的感染与精神的启迪。“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较之过去,更接地气,更有正气。”白烨说。9 m3 t* D/ s1 c" S
( Q; c) B# l6 }! ^& ]% W" j
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成为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人民文学》杂志继英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后,又推出了德文版、俄文版和日文版。2015年,中国文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的主题,便定为“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如何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学创作如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如何回应和激活传统资源,表达中国经验?相信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中国作家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 s2 ]" f4 `$ [. \. H& b% l4 |# p; i/ x2 V' P4 K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导向0 \0 {% F ^6 Q% n/ S" d
8 j- \) s I' H7 k 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戏剧作品好评如潮……这一年来,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各种需求。) d$ H: u$ p" \4 \: X
" m3 K: j, Z$ ^) |$ e( @2 u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指出,这一年来,电影产业发生了积极变化,《狼图腾》《捉妖记》《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等国产电影在注重艺术质量的基础上,向观众传递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以正能量和高品质吸引观众,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电视剧方面,《平凡的世界》《嘿!老头》《虎妈猫爸》等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聚焦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变迁和理想追求,兼具可看性和思想性;古装题材电视剧《琅琊榜》《芈月传》摒弃戏说套路,拒绝粗制滥造,从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伪装者》《于无声处》《寒冬》充分尊重历史和客观逻辑,主动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等方面尝试创新;还有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等,均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 N7 z: }0 z, }7 b9 ~ q
! m, m' l% \$ H. s+ M 2015年舞台艺术领域获得的成绩亦是熠熠夺目,其中有两部作品让人印象尤为深刻。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造就了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70年后,文化部组织复排新版《白毛女》并在全国巡回演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艺前辈们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以及尊重群众、拜群众为师的创作方法——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应该传承的精神。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同名小说的舞台剧《战马》在北京首演。演出对人与马之间深厚情感的细腻描摹,让和平、友谊、勇敢、坚韧的主题愈加深入人心,也与“呼吁和平”这一世界主题紧密呼应,无论是在创作、孵化、制作还是舞台技术领域,抑或是理念和职业精神上,这部作品都让国内戏剧界看到了差距,得到了启示。+ ]9 S5 T9 i5 K6 I* `. u
3 d+ R% H, ?4 H8 D) l2 S; r- l0 W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认为,“种种现象证明,唯有有筋骨、有道德、有灵魂的作品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因此,艺术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善于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技术,运用现代语态和先进理念,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3 R& w- ~- R7 v8 o6 K
7 q/ E# L8 C, U2 Y- j用中国精神6 [" o/ t. J% m9 Y
5 H3 A. {8 Y* Z% t8 I: o( b 展现文艺的风采
3 t; h: o) Z9 x9 W
4 I9 @, Z0 q! u- Z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文艺创作可谓是一大亮点。中国文联组织召开了“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座谈会,策划摄制纪录电影《抗战中的中国文艺》,举办抗战电影展映、“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美术展、“历史的回声”抗战歌曲音乐会、“向和平致敬”曲艺节目展演、“保卫黄河”舞蹈专场晚会、“历史不容忘却”摄影展、“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研讨会、抗战传记文学评鉴等一系列文艺活动,以多种艺术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凝聚爱国力量。
' h$ J7 R# j4 U [- u1 S1 m" L, G% T
$ R* A; Q; v) E) W! [ 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电影《百团大战》《战火中的芭蕾》《诱狼》《开罗宣言》《根据地》等,在创作上逐步回归理性,传递出了有价值的审美品位和有意义的思想内涵。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东方战场》《黄河在咆哮》等,将重大历史题材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制作精良、场面恢宏,受到广泛好评。纪录片《燃烧的影像》《东方主战场》《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等,根据尘封的历史遗存、最新史料的披露和新近挖掘的采访成果进行重新梳理诠释,力求通过真实影像的传播铭记历史,唤起伟大民族的觉醒。
( P* q7 h. P7 o
5 S- o+ x( j, i0 Q8 i- u 在戏剧创作方面,文艺工作者创排了大量反映抗战的剧作,如京剧《西安事变》、儿童剧《红缨》、话剧《中华士兵》、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评剧《母亲》、晋剧《红高粱》、京剧《杨靖宇》、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等。这些剧作并不是简单再现英雄人物或照实演绎历史事件,而是富有深意,融入了作者对战争、生死、人性的深度思考,人物鲜活,生动感人,震撼人心。总而言之,2015年涌现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用中国精神展现出当代中国文艺的别样风采,成为对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喜人形势的一次集中展示。$ P& M. X$ l% }* d& r1 \% y% }
6 J* h/ b6 Z/ n
9 Z L/ c) N! H- K: F8 g' o" M g
9 b9 m- t5 E! \2 d! q; w2 C |
|